《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目标
1.结合列宁主义形成的过程,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
2.通过二月革命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事件识记十月革命的过程
3.结合史料认识并分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俄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4.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体制内容和影响,探究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
... ... ...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PPT,第二部分内容: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2)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易混易错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不只要看领导阶级,更重要的是看革命的任务。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2)1917年4月,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成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
(1)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2)1918年夏,国内战争开始后,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规定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评价: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2)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易错提醒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 ... ...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PPT,第三部分内容:课堂篇探究学习
十月革命的进程及意义
史料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读史技巧根据史料中“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可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互动探究史料中的“革命第一阶段”和“革命第二阶段”各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互动探究(1)《列宁同志清扫地球》具体是指什么事件?清扫的对象有哪些?
(2)这幅漫画说明了该事件的什么作用?
提示:(1)事件:十月革命。
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势力、封建势力等。
(2)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十月革命的意义
(1)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例1“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一点,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赞成两个政权并存
B.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
题目立意根据列宁发表的文章,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革命的主要任务,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史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史料二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读史技巧(1)把握史料一中的关键语句“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上升到理论高度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进行分析;(2)体会史料二中的关键词“改良主义”的含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对比分析是关键。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
提示:(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制度。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 ... ...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预习探新知 知识点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布于:2020-09-11 08:03:39
0
统编纲要下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目标
1.了解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的表现,正确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识记非洲独立意识觉醒的表现,认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运动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3.了解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与改革
4.分析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 ... ...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PPT,第二部分内容: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3.印尼反对荷兰的殖民统治
(1)起义: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和农民纷纷响应。起义扩展到全国多个地区。
(2)结果:荷兰殖民当局调动大批武装力量,残酷镇压起义。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印尼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3)意义:印尼民族大起义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4)发展: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4.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第一阶段:1920—1922年,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2)第二阶段:1930—1934年,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
(3)第三阶段:1940—1942年,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1)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2)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名师提示: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战争是其反侵略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在持续6年的抗战中给意大利法西斯以沉重打击,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三、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与改革
1.概况: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最具代表性的是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2.尼加拉瓜的抗美斗争
(1)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2)美军被迫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1934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3.墨西哥改革
(1)背景: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
(2)内容:卡德纳斯任总统期间进行了民主改革,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对外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4.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 ... ...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PPT,第三部分内容:课前篇探究学习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史料一 我确信,不合作是正义的,是一条宗教原则,是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它完全符合宪法。……只要叛乱就其通常的含意是指用暴力手段夺取公正,我以为无论成败都是不合法的。相反,我反复向我的同胞言明,暴力行为不管能给欧洲带来什么,绝不适合印度。
——摘编自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史料三 1922年,发生了农民与当局冲突的乔里乔拉事件,甘地认为这是暴力行为,为“无知者的不人道所激怒”而绝食五天,并且下令终止了这次不合作运动。同年,甘地本人被捕入狱。
读史技巧(1)史料一中甘地提出不合作运动是一种“宗教原则,是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它完全符合宪法”,分析可知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目的是通过这一方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最终赢得印度的自治。
(2)史料二图片说明甘地亲自领导开展“手纺车运动”,当时的印度人穿土布;史料三说明其曲折的遭遇。
互动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甘地的什么思想?其主要目标是什么?
(2)结合史料二、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
提示:(1)思想:非暴力不合作。目标:争取印度的民族自治。
(2)进步性:不合作运动的开展,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局限性:严格坚持非暴力原则,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丧失革命时机;开展“手纺车运动”等,以落后文明抵制先进文明,不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面认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特点:非暴力不合作——采取和平与合法的手段,取得民族独立。
(3)形式:土布运动、“食盐进军”、不合作和绝食祈祷。
(4)评价
①对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民族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为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
③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推动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
①甘地常以违背“非暴力”的原则为由停止运动,挫伤群众斗争的积极性。
②“非暴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并且在反革命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
③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例1对1920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者
B.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英国殖民势力
C.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争取印度自治
D.以和平的手段抗议英国殖民者的压迫
题目立意通过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概念的认识,考查历史解释的素养。
墨西哥的独立运动
史料 我真心地希望,我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致被迫对墨西哥人民作战。墨西哥已被内部争乱搞得四分五裂。……如果由于他个人对我国政府的愤恨态度而不幸引起武装冲突,我们应该只对卫塔将军(农民起义领导人)以及那些追随和支持他的人作战,并且我们的目标只应该是使这个混乱的共和国的人民恢复他们重建自己的法律和政府的机会。
但我真心地希望:现在不至于发生交战的问题。……我们对墨西哥人民的感情,是深厚和真诚友好的感情……墨西哥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国内问题,我们诚挚地愿意尊重他们的权利。……
我来请求你们的赞许:让我以必要的方式并在必要的范围内使用美国的武装力量,甚至在目前墨西哥不幸存在悲惨情况的时候,也足以迫使卫塔将军和他的部下最充分地承认美国的权利和尊严。
在我们的行为中,决无意于侵略或图谋自利的扩张。
——摘编自《威尔逊总统关于墨西哥危机在国会的演说》
读史技巧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墨西哥侵略的本质意图,从而分析其对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及其武装干涉的行为。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墨西哥危机”指什么事件?美国认为这一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2)威尔逊这篇冠冕堂皇的演说,其实质目的是什么?
(3)威尔逊对待“墨西哥人民的权利”言行不一,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1)事件: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美国认为是一场“内部争乱”。
(2)粉饰美国的侵略野心,欺骗舆论。
(3)威尔逊说希望“不至于发生交战”,却请求国会赞许“使用美国的武力”;口头上说墨西哥人民“有权按自己的方式解决国内问题”,实际上武装干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卡德纳斯政府的改革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墨西哥现代史上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20世纪30年代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重要表现。
(1)打击军事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卡德纳斯上台后巩固民主政治的第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坚决打击以卡列斯为代表的军事寡头势力,发表了《告全体人民书》,公开与企图阻止改革的卡列斯决裂。卡德纳斯巩固民主政体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改组执政的国民革命党。
(2)大力推行土地改革,打击封建大庄园势力。
(3)实行铁路、石油工业的国有化。
作用:使墨西哥终于完成了民族经济体系的独立,确保了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与成熟,大幅度提升了墨西哥的国际地位。
... ... ...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预习探新知 知识点一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_______的胜..
发布于:2020-09-11 11:00:33
0
统编纲要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目标
1.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
4.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PPT,第二部分内容: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特别提示: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建立一党专政,主要表现为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获胜并实行一党专政,其取得政权的途径是合法的,而日本法西斯势力则是通过武装暴动取得政权的。
3.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过程
①在亚洲,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特别提示:日本军部是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军事指挥枢纽,包括政府中的陆军省、海军省以及陆军最高指挥部——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最高指挥部——海军军令部等机构。日本军部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对天皇负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军部,是在明治维新后伴随军事近代化组建起来的。
②在欧洲,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思维点拨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姑息纵容的政策,它们打算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这使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特别提示:中国最早开始进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了14年的艰苦抗战。
(2)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等。
(2)成立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1)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PPT,第三部分内容:课堂篇探究学习
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史料二 亚洲的日本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沉重。工人失业、农民破产、职员减薪,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
史料三 在日本的法西斯组织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是军部法西斯势力。其中的一些军官利用日本社会对政党政治的不满,图谋发动政变,取消资产阶级政党内阁,确立军部的执政地位,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同时极力鼓吹对外扩张。
读史技巧(1)史料一中的图片表明法西斯势力夺取了政权并开始进行对外战争,说明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
(2)史料二说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
(3)史料三说明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他们对内通过暴力建立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互动探究(1)史料一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谈谈史料一中图1和图2所示现象的主要影响。
(3)根据史料二、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方式,指出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地区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问题: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纳粹运动的迅猛发展;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2)德国走上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导致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原因: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沉重打击;军部法西斯势力的要求。方式:以军部为核心,通过政变及对外扩张等形式建立。影响: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②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
(2)不同点
①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的法西斯专政;日本则是依靠现在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②德国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增强势力,在1932年大选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对内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不同方式,主要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的绥靖政策
史料一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 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读史技巧(1)史料一体现了英法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相对下降,故实施绥靖政策。
(2)史料二体现了英法因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苏联的仇视,加上德国法西斯对外政策的欺骗性使得英法表现出对德政策的偏软性。
互动探究(1)史料一、史料二中英法纵容法西斯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上述史料,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认识。
提示:(1)英法两国实力削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无视小国利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2)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目的是通过部分满足侵略者的贪欲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具有反苏性质。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预习探新知 知识点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产..
发布于:2020-09-11 13:47:57
0
统编纲要下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预习探新知
知识点一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_______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1)在东亚
①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________。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②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_______斗争。
(2)在东南亚
①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_______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②越南掀起了反抗_______殖民统治的斗争。
(3)在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 _______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4)在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_______”运动。
3.印尼的民族大起义
(1)1920年,印尼_______成立。
(2)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_______,工人和农民纷纷响应。
(3)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原来受印尼共产党影响的大批群众转向民族主义政党,_______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4.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甘地的思想主张:甘地提出的以爱、_______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2)过程
①第一阶段(1920—1922):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_______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②第二阶段(1930—1934):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_______ ”,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甘地的行动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③第三阶段(1940—1942):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_______”行动。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潮。
知识点二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的抗英斗争
(1)领导力量: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_______。
(2)斗争方式:通过游行、示威、_______、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
(3)斗争结果
①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_______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②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_______、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4)斗争继续:扎格鲁尔又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12年的_______,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2.摩洛哥里夫地区的抗争
(1)表现: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_______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
(2)成果: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_______。
(3)结果: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 ... ...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PPT,第二部分内容:合作探究攻重难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史料一 我始终相信印度教徒关于精神导师的观念以及精神导师在个人精神实现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我认为没有精神导师就不会有真正的知识的说法很有道理。……在我的人生中,有三位当代人士影响深刻:与赖昌德巴伊在生活上的接触、托尔斯泰写的《天国在你的心中》以及鲁斯金的著作《直到这最后的一个》。这些在我心目中各有其位置。
——甘地《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史料二 非暴力抵抗是一种自我纯洁的过程。而我们的斗争又是一个神圣的斗争,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纯洁的行动,似乎是很恰当的。让印度的全体人民在那一天停止工作,把那一天当作绝食和祈祷的日子。……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那时的盐税是极不得人心的,而且不久以前还有过一次争取取消盐税的强大运动。我因此建议人民可以置盐税法于不顾,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我还有一个建议是售卖禁书……把这两本书加以重版并公开售卖似乎是进行文明的不服从的最轻易的办法。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史料三 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 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度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黄家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作用有多大》
(1)根据史料一,分析影响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甘地倡导“非暴力抵抗”的主要内容。
(3)史料三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1)注意史料一中的省略号,据此把史料分成两层意思即可。
(2)史料二的关键信息是“让印度的全体人民在那一天停止工作,把那一天当作绝食和祈祷的日子……那时的盐税是极不得人心的,而且不久以前还有过一次争取取消盐税的强大运动……用海水制盐,我还有一个建议是售卖禁书”,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3)史料三的关键信息是“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 000人死亡。”据此分析即可。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1)积极性
①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
③创造了一条民族解放的独特道路。
(2)局限性
①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②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③抵制西方物质文明。
... ... ...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PPT,第三部分内容:当堂达标固双基
1.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国民政府( )
A.召开国民党一大 B.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C.整编国民革命军 D.发动北伐战争
2.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素有“圣雄”之美称。下列有关甘地的事迹,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 ②首次提出同英国政府不合作
③发动“食盐进军” ④被选为印度国大党主席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3.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两次把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推向高潮,标志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 )
A.“手摇纺车”运动 B.阿姆利则惨案
C.食盐进军 D.“文明不服从”运动
4.2019年10月2日是第13个国际非暴力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其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以及非暴力思想和策略的创始人圣雄甘地的生日。他的非暴力原则的普遍重要意义不在于( )
A.散播和平、促进宽容
B.弘扬人性尊严的精神与联合国的创立思想是相通的
C.人性不能结束战争,但能阻止战争发生
D.传播非暴力的信息,通过教育和提高公众认识的方式
... ... ...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目标 1.了解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的表现正确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识记..
发布于:2020-09-11 14:36:52
0
统编纲要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预习探新知
知识点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产生
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______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______”,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______的开始。
(2)特征:法西斯主义以______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主张
①对内:实行恐怖______。
②对外:侵略扩张,______,争霸世界。
2.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______。
(2)表现
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______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____________,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3.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1)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______,积极扩军备战。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______。至此,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
(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5)英法实行______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深化拓展] 绥靖政策的含义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PPT,第二部分内容:合作探究攻重难
德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史料一 让该死的《凡尔赛和约》见鬼去吧!我们强大的德国军队总兵力已经超过了80万,我们的武器现在世界一流,这是欧洲和世界第一流的军队,德意志已经真正复兴了,万岁!从耻辱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仅仅20年啊,德意志重新站起来了!让世界看看吧,德意志是永远打不倒的汉子!(全体欢呼,德意志万岁!!元首万岁!!)这是什么问题,这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德意志是真正的优秀民族!——希特勒演说词
史料二 经济危机却沉重打击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进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出品额下降47%。1930年破产企业达823家,减资的有310家,1931年3月,陷于破产和停业状态的银行达58家。
史料三 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的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基本国策纲要》
(1)史料一中希特勒为什么利用《凡尔赛和约》向德国人进行宣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危机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3)史料三中日本制定了什么国策?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1)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比较强大;
②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3)直接原因: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妄图建立日耳曼人的“第三帝国”,骗取了人民、垄断资产阶级和军方的广泛支持。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PPT,第三部分内容:当堂达标固双基
1.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2.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 )
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普遍支持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3.二战之前,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都发生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争,但未能遏制二战的爆发。下列对这一结局出现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力量弱,且各自为战
B.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同盟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4.下图为20世纪美国画家亨利•科纳设计的宣传海报。下列各项对这一海报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其创作不可能早于1941年
B.反映了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C.描述的是阿拉曼战役
D.坚信反法西斯战争必将胜利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目标 1.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 2.认识第二..
发布于:2020-09-11 13:22:04
0
统编纲要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
2.结合地图和史料,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及日德兰海战的概况
3.识记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4.分析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结合史实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PPT,第二部分内容: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特别提示:正确认识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实质
三国同盟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以英国为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实质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归纳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1)根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但殖民地较少。
②英、法经济实力相对落后,所占殖民地较多。
③帝国主义国家间实力对比与所占殖民地出现不相称的状况。
(2)实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阶段:1914年,德国进攻法国,主张“速决战”,马恩河战役中德国失败,“速决战”计划破产;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易错提示: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但不是规模最大的,规模最大的是索姆河战役。
(3)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1)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特别提示:《凡尔赛条约》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但它是一个强加给德国的苛刻条约,对德国过分的宰割,使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2)①成立国际联盟,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知识点拨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加入,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性。
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PPT,第三部分内容:课堂篇探究学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史料一 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史料二 “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集·近代部分》
读史技巧(1)表格中工业增长倍数和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反映了四国的经济实力,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反映了其世界影响,这种差异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史料二分析了英德之间的商业利益的竞争。
互动探究(1)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基本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什么?
(2)根据史料一、史料二,分析这种局面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现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取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
(2)英德之间的矛盾尖锐,以及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成为世界战争的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②军事上:列强相互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发展成为世界性大战。
⑤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条件
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③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例1下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图中“▲”处应填入( )
A.英国B.法国C.德国D.俄国
题目立意通过图标的形式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错综复杂的矛盾,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读史技巧通过史料一中的两组数据可知西线战役规模大,伤亡惨重,战争异常残酷;史料二展示了飞机、毒气、坦克等新式武器被投入战争,反映出科技进步奠定了战争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更加残酷。
互动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史料二反映的主要问题。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战场上的战争呈现的特点。
提示:问题: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特点:战争规模空前,异常残酷。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的顽强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对德国更为不利。
②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主要是在战争主动性方面占优势,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③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
①德军“速决战”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②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题目立意材料考查的是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
发布于:2020-09-11 09:08:53
0
统编纲要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核心素养对接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巴黎和会;1920年国联成立;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1917年十月革命;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新经济政策;1924—1937年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亚非拉民族运动高涨;1936年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1945年二战结束。
史料实证一战、二战期间重要的战役;十月革命的过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表现。
历史解释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内涵;辨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唯物史观运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认识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辩证认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家国情怀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和平意识;认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精神。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预习探新知
知识点一 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
1.帝国主义阶段
(1)原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_______阶段。
(2)政策: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______的狂潮。
2.大战的酝酿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______,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俄奥矛盾。
(3)两大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______”,英国、法国、俄国组成“______”。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______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3.爆发: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______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一战的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______。
[特别提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萨拉热窝事件是其导火线。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
知识点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______,德奥联军与俄军在______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 争斗。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1)1914年:①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以150多万兵力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②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______的租借地。
(2)1916年:①西线相继发生______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②英德在______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PPT,第三部分内容:合作探究攻重难
一战爆发的原因
史料一 19世纪后30年,英德两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
史料二 一幅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漫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史料一中表明英德经济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特征?
(2)史料二反映了当时英德之间的关系怎样?根据史料一说明产生这种关系的原因是什么。它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局?
(1)读表格数据时要纵横对比,找到变化趋势。
(2)史料二漫画的寓意是德国向英国霸权提出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及结果即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表现及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表现: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表现为:a.法德之间围绕争霸欧洲矛盾十分尖锐。b.俄奥的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c.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PPT,第四部分内容:当堂达标固双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重新分割世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下列示意图中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
2.以下是德国皇帝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4.“大多数德国人相信,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但由于机枪、毒气、坦克在战争中相继应用,因此战争远没有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至1916年底,德国在东西两线都陷入焦灼对峙的状态。”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A.普法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发布于:2020-09-11 13:48:24
0
统编纲要下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预习探新知
知识点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
(1)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_________不断发展。
(2)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_______日益尖锐。
(3)阶级上: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_______。
(4)组织上:1898年,俄国 _______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上: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_______,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形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 _______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列宁认为,_______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_______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_______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_______”。
(4)工人阶级要以_______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把_______ 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特别提醒] 俄国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的体现
(1)俄国发展落后(经济上是农业国,政治上是沙皇专制),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反动统治力量薄弱。
(2)俄国革命力量强大(有强大的工农联盟,有成熟的受列宁主义指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有用革命方式解决各种现实矛盾的社会力量。
这两方面合起来构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对俄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决定性作用。
... ... ...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PPT,第二部分内容:合作探究攻重难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胜利的原因
史料一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人民继承着1905年的传统),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列宁选集》
史料二 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特殊关系便利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便利了城市无产者去影响农村中无产的贫苦劳动阶层,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和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我们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十月革命的,不然,我们就不会那样容易取得胜利。——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1)根据史料一,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
(2)结合史料二,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客观原因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反动军队集中于前线,后方薄弱。
(2)主观原因
①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③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
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 ... ...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PPT,第三部分内容:当堂达标固双基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是( )
A.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B.1900年《火星报》的创办
C.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D.1917年《四月提纲》的提出
2.“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D.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
3.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 )
A.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
B.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的基础
D.彻底改变了落后的社会面貌
4.1920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粮食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 ... ...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目标 1.结合列宁主义形成的过程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 2.通过二月革..
发布于:2020-09-11 11:27:07
0
统编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