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 ,上海市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建国后入部队文工团,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
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从师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毕业后留校任教。大学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后又编写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乐作品。
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于何佳山村。幼时热爱音乐,后考入浙江省文工团当演员。
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959年与同学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从此成为中国乐坛上的著名人物之一。
继《梁祝》之后,又创作了《烈士日记》、《决不忘记过去》、《龙华塔》、《别亦难》、《草原女民兵》、《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音乐作品。
称何占豪是“音乐奇才”一点都不过分。他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虽说是因《梁祝》成名,但主要还是个农村娃娃时就在襁褓中跟着奶奶学唱儿歌。
... ... ...
何占豪1957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时,他们经常下乡演出,每次都拉外国曲目。何占豪慢慢发现,听他们拉琴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呢?于是,何占豪和丁芷诺、俞丽拿等6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起初,何占豪用越剧音调创作出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
1959年春天,作曲系的陈钢被派来与他合作。经过三个月的切磋琢磨,曲子终于完成了。有趣的是,当时曲子中并没有“化蝶”这一段,因为他们执着地认为新中国的年轻人不应该迷信。音乐学院领导听后哭笑不得,指出这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创作手法。他们这才“放心”地把“化蝶”补出来,于是就有了今天长达26分钟、被誉为“我们中国自己的交响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 ... ...
它温柔、凄苦、文雅、宁静、缠绵等诸多情感相交织,宛如夜之皓月般的旋律感染着我,抚摸着我,震撼着我……
听《梁祝》,就如欣赏一幅美丽古朴的古代山水画,一轮明亮的圆月将它那皎洁无暇,凄清柔和的光洒在明镜般的清泉上。在这样凄美的月光下,他们同窗共读,此时他们的生活里写满了华丽的诗词,载满了悠悠的情思。她看着他一身简朴的长衫,折扇轻摇。这一切都落在了她静如止水的心湖,漾起涟漪,一圈、两圈……从此,也就注定了一世的情缘。听《梁祝》那一串串悲凉隐忍的音符,道出他们分别的无奈与痛苦。自古多情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这是他们此时最真实的写照。她本以为三年的朝夕相处换来了长相厮守,殊不知悲剧才刚刚开始。一道人为的屏障将他们隔开,剩下的就只有曾经的誓言。
听《梁祝》如同在倾听一位女孩在诉说,诉说她的无奈与痛苦。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白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月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是那样落寞。
听《梁祝》使人感到爱情的甜蜜与痛苦,是那样让人刻骨铭心。缘定三生,却又注定分离,在世俗的威胁下,他们选择了永恒—— 殉情。他们拥有痛彻心扉的幸福,这已足够了。在《梁祝》中他们很执着,为了那曾经的誓言,他们不惜付出全部,甚至生命这么沉重的代价。
《梁祝》就如那柔情似水的明月;就如离别时的那几滴伤心泪;就如碧水中铿然而出的一枝芙蓉;就如花丛中缠绵飞翔的那对蝴蝶,温润、凄美、坚强、缠绵便是它的性格,它的内涵……
《梁祝》PPT课件 创作背景简析 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由何占豪和陈钢创作,以同名越剧的唱腔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