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3S”技术的概念。
2.掌握“3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聚焦
结合案例,探究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 ...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PPT,第二部分内容:强基础 自主诊断
[基础素养]
一、遥感及其应用
1.概念: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简言之,遥感包括信息的_______、传输、_______、_______、分析和_______。
2.特点:探测范围_______、获取资料_______、受地面条件限制_______、获取信息量_______等。
3.应用:资源评估、环境监测、______________ 。
素养盘点 1.遥感卫星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与传统方式相比,利用卫星获取资料有哪些优势?(综合思维)
提示: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判断]1.在卫星图像上,人工建筑多呈灰色,棱角明显,形状规则。( )
2.在卫星影像上,水域为蓝色,植被呈绿色。( )
3.在遥感图像上,河流与道路都比较顺直,宽度多变。( )
4.同一地区,不同季节的影像颜色和特征相对稳定。( )
答案:1.√ 2.× 3.× 4.×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组成:由卫星群组成,保证在任意时刻能同时观测到_______颗卫星。
(2)功能:获取观测点的_______和高程,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优点:_______、高效率和低成本。
(4)应用:大地测量、地面监测、______________等。
2.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是对地理分布数据进行_______、储存、_______、运算、_______、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应用: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_______、_______和管理等。
素养盘点 2.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精确测量利用了哪种技术?(地理实践力)
提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3.天气预报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应用了哪些信息技术?(地理实践力)
提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判断]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保证在任意时刻能同时观测到四颗卫星。( )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受天气影响较大。( )
3.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来处理任何数据。( )
答案:1.√ 2.× 3.×
三、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滑坡
1.监测地点:三峡库区的湖北省秭归县。
2.监测方法:在_______和建筑物上设置多个卫星定位_______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_______分析系统,一但变量超过预警_______,系统将实时预警。
3.意义:为研究滑坡_______、变形机制和_______等提供数据,通过监测预警的_______为及时处置_______提供技术保障。
[特别提醒] 遥感侧重于灾害信息数据的获取,卫星定位系统侧重于精确的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侧重于对灾害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为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自主诊断]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据此回答1~2题。
1.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地理技术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
2.在对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①GIS ②GPS ③RS ④Google earth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第1题,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遥感技术,主要功能是拍摄遥感图像,获取信息。C对。第2题,在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3S技术,即利用RS获取信息,利用GIS进行信息分析处理,选择救援线路,利用GPS进行精确定位、导航,①②③对,D对。
答案:1.C 2.D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据此回答3~4题。
3.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PPT,第三部分内容:析疑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遥感及其应用
[主题聚焦]
我国是个旱涝灾害多发的国家,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国家就可以利用飞机和卫星对该地区进行遥感监控,获得大量的遥感影像图,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制成淹没地区分布图,图中淹没地区的分布及各部分的范围一目了然。而且,在计算机中可对淹没面积按各种要求进行快速、准确的统计。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简述遥感技术在洪水灾害预报上的意义。
提示:遥感技术视野广阔,不受天气、地理条件的限制,能迅速获得地物信息,为及早部署防汛抗洪争取了时间,在洪水灾害预报上有重大意义。
知识拓展 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否则相反。
[对点刷题]
1.监测火山灰的扩散面积和浓度变化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遥感技术 B.卫星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解析:遥感技术是利用飞机、卫星等对地物进行观测,能快速及时地监测火山灰的扩散面积和浓度的变化。选A。
答案:A2.利用遥感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在遥感影像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A.人员伤亡数字 B.洪涝受灾面积
C.地震的形成过程 D.作物病害种类
3.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
A.公路 B.菜园
C.鱼塘 D.果园
解析:题干中说明了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与地物表面温度的关系:温度高→亮度大。因此晴天正午时刻,选项所列温度最高的地物最亮。公路的热容量最小,升温最快。
探究点二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应用
[主题聚焦]
近期,针对车主对于高架桥定位、导航的痛点,百度地图率先推出了高架导航功能,覆盖全国几乎所有采用高架桥道路设计的城市,可以更精确地判断行驶的位置位于高架桥上还是高架桥下,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的导航服务。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百度地图属于对哪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探究2:请指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提示:进行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 ...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PPT,第四部分内容:提能力 分层集训
读“某日四川气象干旱监测图”,回答1~2题。
1.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旱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GPS B.GIS
C.RS D.GPRS
2.该幅干旱监测图的绘制主要是依赖( )
A.GPS B.GIS
C.RS D.GPRS
解析:第1题,RS(遥感技术)可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够持续监测旱情等灾害的发展。第2题,该图的绘制需要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而需要运用GIS。
答案:1.C 2.B
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回答3~4题。
3.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虚拟现实技术
4.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B.大地高程测量
C.地震监测和预报
D.电离层研究
解析: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而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则需要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测量。
答案:3.B 4.C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自然灾害防避的社会行动和个人应对措施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遇到突发灾害时,要__________地科学应..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运用案例,了解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综..
发布于:2020-05-03 14:14:01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自然灾害的成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因__________或者快速变化,造成__________、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_____。
2.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影响因素:不仅与自然异变的_____、_____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__________、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按照20世纪的统计结果,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如下: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灾害和地震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2)地震震级与烈度
(3)成因
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_____地震。__________使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_____,长期积累起来的_____急剧释放出来,并以__________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发地震。此外,__________及人类活动有时也会产生或者诱发地震。
(4)分布
①世界地震分布
a.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_____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b.世界三大地震带:_______________,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接地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_______________的碰撞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位于板块的_____边界上。
②中国地震分布
四大地震带:_______________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__________及其边缘地震带、_____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1)概念
①洪水: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_____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_____。
②洪灾:若_____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③涝灾:若洪水或者雨水_____,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
④洪涝灾害:_____和_____的总称。
(2)成因
①自然因素:_____、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_____、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的形成还与_____高低有关。
②人文因素:人类对_____的破坏及不尊重__________的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测评
一、判断题
1.震中距指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
2.同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
3.板块边界是地球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不会发生地震。( )
4.滑坡和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
5.洪水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二、选择题
6.对人类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
A.滑坡 B.火山喷发
C.泥石流D.地震
7.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 )
A.世界上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
B.飓风、泥石流、滑坡、寒潮多发地带
C.全部位于板块的分离型边界
D.寒潮、火山喷发集中区
8.20世纪除地震外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B.地震
C.台风D.海啸
9.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B.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C.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D.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完全相同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三部分内容:师生互动
【情景导入诱思】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唐山抗震纪念碑(如图)的碑文如此诉说着这场重大灾难。
地震以后,经过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唐山已旧貌换新颜。然而,地震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创伤至今难以抚平。
(1)运用综合思维,从成因上分析唐山大地震所属的地震类型。此外,地震按成因机制分类还有哪些类型?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震可以造成哪些危害。
(3)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回答唐山所处的地震带。此外中国还有哪些地震带?
提示:(1)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2)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3)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核心考点突破】
1.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成因机制、震源深度和震级划分的类型如下图所示:
2.构造地震分布规律及发生过程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
地震波主要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能使物体产生前后水平晃动,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横波是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快,所以发生较大地震时在震中附近地区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
构造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但不是全部,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如我国大陆内部的断裂地带,有许多就是地震带。
【对点跟踪训练】
201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十一周年。十一年前的这次大地震震级达8.0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2.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下列灾害的发生与地震无关的是( )
A.山体滑坡 B.出现堰塞湖
C.暴雨D.泥石流
解析:第1题,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烈度最大的地点,震源是引起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较小的地震是没有破坏性的。第2题,地震往往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会形成堰塞湖,暴雨是大气运动引起的,与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四部分内容:提升素养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九寨沟景区受损严重。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C.距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D.震源深度越深,烈度越大
2.本次地震的成因是( )
A.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B.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C.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解析:第1题,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不论距震中是远还是近,震级都是一样的。烈度是表示地震发生时,地表受到影响的破坏程度,一般来说,同一次地震,不同地方的烈度大小不一样,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震源越浅,烈度越大。第2题,该地靠近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因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移动,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西南局部地区常见地质灾害分布图。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
(3)简述泥石流的危害。
答案:(1)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导致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雨季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频发。
(2)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3)冲毁和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摧毁交通线等基础设施;造成经济损失。
... ...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3S技术的概念。 2.掌握3S技术..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自然灾害防避的社会行动和个人应对措施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遇到突发灾害时,要__________地科学应..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
发布于:2020-05-03 14:14:00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运用案例,了解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预习
一、防避灾害指导思想
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有组织的社会行动,又需要广大公民积极、科学地参与。
1.政府领导
首先,要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健全灾害管理法规,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
其次,要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
预警、救援能力,并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等。
2.公民参与
应该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学习灾害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
二、地震灾害的防避
1.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报。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加强地震灾害的管理等。
3.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三、洪水灾害的防避
1.社会行动
政府主导的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1)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
(2)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增强人们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洪减灾的意识等。
2.个人行动
当洪水灾害发生时,作为个人,需要采取积极行动,参与到防洪抗洪的活动中。
四、滑坡灾害的防避
1.在社会层面,对于滑坡易发多发的地区,进行监测或者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2.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滑坡灾害的防避:
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五、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泥石流的发生过程与暴雨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历时短暂,成灾迅速。
2.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雨季或者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第三部分内容:自我检测
1.判断题
(1)政府主导的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 )
(2)若遇到高速滑坡或滑坡体整体下滑时,无法逃离,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 )
(3)当洪水灾害发生时,作为个人,需要采取积极行动,参与到防洪抗洪的活动中。 ( )
(4)滑坡发生时,向滑坡中间迅速逃离。 ( )
(5)泥石流发生时,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 )
答案:(1)√ (2)√ (3)√ (4)× (5)√
2019年5月2日15时57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43°,东经103.01°)发生里氏4.5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完成2题。
2.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 ②提前预报 ③防震意识强 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解题时需要结合时事:芦山地震里氏4.5级,发生在2019年。四川地震灾区人民有了汶川抗震的经历,积累了相关经验,故①③④正确。地震目前还做不到精确的提前预报。故B正确。
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多发区,基本遵循沿_________分布。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 )
A.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D.水库地震
(3)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地震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西部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东部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故地震灾害多发。地震主要分布在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台湾岛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
答案:(1)青藏 新疆 华北 台湾 活动断裂带
(3)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第四部分内容:课堂探究
地震灾害的防避措施
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采用什么防避措施?
提示:(1)地震的防灾减灾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
②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震意识及能力;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等。
(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1)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
(2)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3)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埋,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4)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2.长江洪灾的成因
长江流域的水源补给、河道状况及流域内人类活动共同影响该区域洪灾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具体分析如下:
3.洪灾的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
(2)非工程措施
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例1洪水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防洪减灾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B.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C.我国人多力量大,没有必要过多投入,哪里出现灾情,全国人民一起支援
D.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2)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 ②围湖造田,防治洪水 ③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④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
解析:第(1)题,我国洪灾多发,损失较大,必须增加投入,加大防洪减灾的力度。第(2)题,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不现实;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使洪水灾害更易发生,故①②不正确。
答案:(1)C (2)B
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的防避措施
面对滑坡、泥石流,我们应该采用什么防避措施?
提示:(1)滑坡、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措施:
①防御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②具体措施:
滑坡: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
(2)滑坡、泥石流的自救:
①滑坡发生时:向滑坡两侧迅速逃离;若遇到高速滑坡或滑坡体整体下滑时,无法逃离,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②泥石流发生时: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1.地震避险
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在车上、在学校、在商店、在剧院、在体育馆,你应该怎么办?
(1)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你恰好在家里,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如果你家是平房或在一楼,可迅速跑到院内开阔的地方;如果你家位于高层楼房,那么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好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等地震过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地等待救援。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应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5)在影剧院、体育场馆、候车室等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如果距应急出口很近,可迅速夺门而出。如果不能快速离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但撤离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人流,避免拥挤跌倒。总之,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
2.泥石流避险
泥石流发生时,会发出隆隆巨响穿过狭窄的山谷,倾泻而下。它所到之处,墙倒屋塌,一切物体都会被厚重黏稠的泥石所覆盖。
遇到泥石流灾害时,应该怎么办: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跑。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第五部分内容:当堂检测
1.洪灾的防治措施中属于工程措施的是( )
A.兴建水库
B.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C.设置防洪保险
D.做好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
解析: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A项的兴建水库为工程措施,B、C、D三项均为非工程措施。
2.下列哪些行为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特大洪灾的发生?( )
A.加强流域内用水管理,加强防汛预警预报
B.修筑河堤,整治中下游河道
C.加强全流域绿化,搞好水土保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D.围湖造田,发展农业
解析:加强全流域绿化,能够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与各种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库)相结合,从而达到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洪水灾害带来的危害。
3.下列措施可以减轻并预防洪灾的是( )
①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②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
③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⑤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⑥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D.②③④⑤⑥
解析: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不现实。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二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新汴河、沭河等。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
(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
(2)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
解析:第(1)题,自然因素主要从淮河水系、水文特征、淮河流域的地势特征及降水特征分析。第(2)题,针对洪灾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河流不同河段洪灾的防治措施有所不同:从工程措施看,河流上游应修建水库、植树造林,起到调蓄洪水、涵养水源的作用;而河流中下游应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以起到规避灾害的作用。
答案:(1)支流多,汇水面积广;洪泽湖周边地势低平,下游泥沙淤积,导致地势较高,排水不畅;河道弯曲;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退耕还湖,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 ...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3S技术的概念。 2.掌握3S技术..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自然灾害防避的社会行动和个人应对措施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遇到突发灾害时,要__________地科学应..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
发布于:2020-05-03 14:14:00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聚焦
1.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避的措施。(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2.搜集整理、掌握居住地附近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第二部分内容:强基础 自主诊断
[基础素养]
一、社会行动与个人行动
1.社会行动:如下图所示。
2.个人行动:“_____”“听”“_____”“察”“报”“_____”“_____”“抗”“_____”“保”。
特别提醒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灾前、灾中、灾后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政府的规划与指挥是中心,将各个子系统、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减灾这一复杂任务。
[判断] 1.社会行动首先是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预警。( )
2.遇到突发灾害时,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
3.个人应对自然灾害“十字要诀”中的“保”指“保证生命安全”。( )
4.灾害监测有利于减少灾害及减轻损失。( )
答案:1.× 2.× 3.× 4.√
二、地震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1)加强地震__________建设、__________科技攻关、__________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
(2)做好地震__________制订及组织实施等。
(3)加强__________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震意识及能力等。
2.个人层面:(1)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__________、居住房屋的结构和__________。
(2)在地震多发区准备必要的水、__________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3)地震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__________措施。
(4)地震后注意预防和避免__________的影响。
素养盘点 1.在学校怎样避震?(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1)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2)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避开建筑物及危险物。(3)不要回到教室去。(4)震后应有组织地撤离。
[判断] 1.目前,国内外对地震预报已处于成熟预报阶段。( )
2.地震发生时,应尽快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 )
3.大的地震发生后应立即返回家中转移贵重物品以防余震时再遭破坏。( )
4.地震中已被掩埋时应大声呼救,方便附近的救援人员及时施救。( )
答案:1.× 2.× 3.× 4.×
三、洪水灾害的防避
1.社会行动
[特别提醒]“工程防御措施”和“非工程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2.个人行动
(1)洪水前的行动:预判自身所处地点是否处在洪水__________以下,选定通向__________的最佳路线;留意__________,沿__________码放沙袋,关闭__________,准备应急的__________、__________、手电以及便于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等。
(2)洪水中的行动:洪水包围时,报告自己的__________;户外突遇洪水,立刻向高处躲避;在室内转移到__________或屋顶,充分利用门板、桌椅、大块 __________等材料逃生。
(3)洪水后的行动:做好__________工作,不食用腐败的__________,__________煮沸后饮用,积极参加灾后__________活动。
特别提醒 灾后恢复工作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灾后恢复工作抓紧而不急躁。
素养盘点 2.地震和洪水中的救助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地震中救助的重点在于自救,因为地震的发生是瞬间的,只有先救自己才能救别人;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判断]1.兴建水库、退耕还湖可以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
2.组织灾前水利建设属于防洪减灾的非工程措施。( )
3.一旦被洪水包围,应及时沿门框和窗框码放沙袋,拒水于门外。( )
4.灾后应及时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
5.山区坡度陡,排水性好,没有洪灾的发生。( )
答案:1.√ 2.√ 3.× 4.√ 5.×
四、滑坡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对易发多发地区,开展滑坡__________,对潜在的重大滑坡进行__________或采取工程整治措施。
(2)根据滑坡体__________上__________的扩展、滑坡体__________处的__________水量水位的异常变化和地面上隆变形等临滑迹象及时发出预警。
2.个人层面
(1)尽量不要在__________ 前长时间逗留。
(2)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__________,发现坡体松动要尽快离开并报告。
(3)在软弱面建造__________、__________和防水覆盖层。
(4)对潜在的滑坡体采取__________ 、修筑__________、抗滑桩等。
(5)滑坡发生时:①在__________上,保持冷静,向滑坡体的两侧逃离。
②无法逃离时,宜__________,或抱住__________。
③可能影响的地带,判别滑坡运动的__________,并迅速离开。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第三部分内容:析疑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地震灾害的防避
[主题聚焦]
素材一 为预防并尽可能降低地震危害,日本每年9月1日都进行一次综合性防震训练。同时,建筑项目都严格按照抗震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提高抗震强度。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日本每年9月1日都进行一次综合性防震训练,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树立防震意识,做好防震准备;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学会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探究2:材料中提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改变受灾体(建筑物)的易损程度,降低灾情。
素材二 下面几幅图为地震自救方法示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请写出下列各图中所反映的正确避震方法。
A的避震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的避震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的避震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的避震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的避震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的避震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A: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面或跨度较小的房间;B:在影剧院,可躲在排椅下;C: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D:在行驶的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后再下车;E:在百货商场里,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F: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烟囱、水塔,避开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
探究2:根据各图中反映的正确避震方法,总结在室内或室外避震的共性。
提示:室内避震的共性是“伏而待定”,迅速躲避到一个相对牢固的桌椅下或三角空间处,蹲或趴下,护住头部。室外避震的共性是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核心归纳]
1.地震灾害的防避
2.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③先救“生”,后救“人”;④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⑤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止意外伤亡。
知识拓展 黄金12秒预警时间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横波后到达地表。所以,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簸,但这时地震造成的破坏并不大。然后,横波到达,房屋前后晃动并倒塌。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发生往往需要3~5秒,所以,留给人躲避的时间只有7~9秒。
[对点刷题]
当地时间2010年3月2日,在智利强震发生整整三天后,救援人员在重灾区康塞普西翁市一座倒塌的大楼废墟中一次救出79名幸存者。据此完成下题。
1.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灾后互救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医务人员、青壮年;先救“生”,后救“人”。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第四部分内容:提能力 分层集训
据媒体介绍,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有关室外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行驶的汽车上,应迅速下车躲避
B.桥梁一般比较坚固,可以躲到桥底下
C.在百货商场,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躲避
D.高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可以选择作躲避场所
解析:第1题,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椅下;室内避震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且开间小的地方。第2题,在室外行驶的汽车上时应等地震过后再下车,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不应躲在桥下。
答案:1.D 2.C
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3~4题。
3.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4.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山间谷地被水淹的频率很高,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建造时必须要考虑减轻洪水对人类生活及生命财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是为了在洪水淹没下层时,方便居民进出和逃生。第4题,集镇地处山间谷地,地势起伏较小,因此洪水流速缓。集镇地处南岭山地,汇水面积较小,来水量较少,加之谷地较为宽阔,泄洪能力较强,因此洪水退水快。
答案:3.B 4.C
... ...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3S技术的概念。 2.掌握3S技术..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自然灾害防避的社会行动和个人应对措施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遇到突发灾害时,要__________地科学应..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运用案例,了解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综..
发布于:2020-05-03 14:14:00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自然灾害防避的社会行动和个人应对措施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遇到突发灾害时,要__________地科学应对。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首先要尽力维护__________,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救助_____与财物。个人应对自然灾害,要记住“十字要诀”,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
加强地震_____体系建设;地震_____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地震_____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震意识及能力等
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_____________、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在地震多发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_____等;地震发生时,需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地震后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
工程措施:兴建_____;退耕还湖;修筑_____;疏浚河道;开辟_____区,开挖分洪道等。
非工程措施:提高人们防洪减灾的_____;严格控制滥砍乱伐;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_________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前水利建设和防洪减灾_____研究等
洪水前:预先判定自身是否处在洪水_____水位以下,并选定通向_____地的最佳路线;留意洪水预报;准备应急用品等。
洪水中:被洪水包围时,设法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户外突遇洪水,立刻向_____躲避;室内要转移到上层房间,直至爬上屋顶等。
洪水后:做好各项__________工作;不食用腐败食品等;积极参加灾后生产与重建活动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测评
一、判断题
1.对自然灾害的防避只是政府的事,与个人无关。( )
2.地震发生时,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应迅速下楼逃生。( )
3.对洪水的防避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
4.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
5.遇到泥石流时,应沿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逃生。( )
二、选择题
6.减灾防灾的核心是( )
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
②战胜自然灾害
③杜绝自然灾害
④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7.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 )
A.自救与互救
B.减少财产损失
C.进行灾害预报
D.加强灾害建设
8.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A.③④B.①②
C.②③D.①③
9.下列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自救措施,错误的是( )
A.龙卷风将袭来时,恰好你在室内,应将窗户关好
B.台风袭来时,应靠近窗户以减小压力
C.在山区扎营时,不要选在谷底的排洪通道
D.遇到沙尘天气时,应避免外出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第三部分内容:师生互动
自然灾害的防避
【情景导入诱思】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我国“防灾减灾日”图标(如图)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蕴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具有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政府领导下的社会行动如何进行自然灾害的防避。
(2)从地理实践力分析个人可以参与哪些防洪抗洪的活动。
(3)从地理实践力分析野外遇到泥石流时怎样防避。
提示:(1)首先,要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健全灾害管理法规,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其次,要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预警、救援能力,并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等。
(2)答案略。(提示:包括洪水前的行动、洪水中的行动、洪水后的行动。)
(3)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雨季或者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即使要去,也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核心考点突破】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做好防洪准备,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3.自然灾害防御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是非工程性防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工程是“软件”还是“硬件”。
(2)联系
4.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修建分洪蓄洪工程的减灾效应
(1)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径流,削峰补枯。当上游洪水来量大时,水库蓄水,可以缓解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干旱季节时,水库放水,增加下游河道水量,人们通过灌溉可以缓解下游河流两岸农田的旱情。
(2)湖泊的作用和水库是一样的——调节径流,削峰补枯。退耕还湖能够增大湖泊面积与容水量,进而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轻水旱灾害对其下游的威胁。
(3)分洪、蓄洪工程是人类为了防御洪水灾害而修建的,它位于中下游平原河流两岸附近的地势低洼地带。当上游洪水来量大,河道中洪水过多,河水将漫溢过堤坝引起决堤时,开闸泄洪,将大量洪水引入分洪、蓄洪区,从而削减洪峰、降低水位,缓解洪水威胁。它与湖泊的区别:蓄洪、分洪工程平时不蓄水,可以作为农田耕种,只是在河流中洪水量过大,堤坝出现险情时开闸蓄水。
... ...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第四部分内容:提升素养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2月22日18:17在厄瓜多尔(2.15°S,76.91°W)发生里氏7.5级地震,震源深度140 km,暂无伤亡报告。据此回答1~2题。
1.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而我们正在楼上教室里上课,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立即从窗户往外跳楼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快速进入电梯下楼
D.双手抱头,就近在桌旁躲避
2.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当地居民不正确的避震方法是( )
A.若在楼房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家具旁
B.正在用火时,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用电开关
C.在楼房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
D.迅速钻到床柜里
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及发生泥石流时逃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泥石流示意图推测云南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正确的有( )
①地质构造复杂,岩层松软破碎 ②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且暴雨日数多 ③山高坡陡,地表崎岖 ④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朝河流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势低的地方
B.朝垂直于河谷方向逃离,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
C.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
D.原地不动,等看清泥石流的准确前进方向再做决定
... ...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3S技术的概念。 2.掌握3S技术..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运用案例,了解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综..
发布于:2020-05-03 14:14:00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地貌特征。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PPT,第二部分内容: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缓坡与陡坡
图中,EF等高线_____,是缓坡;E′F′等高线_____,是陡坡。
2.山脊与山谷
图a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说明A处海拔较两侧的B、C、D、E___,是_____部位。b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说明A′处海拔较两侧的B′、C′、D′、E′___,是_____部位。
3.鞍部与陡崖
c图M处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_____,是_____;d图N处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是_____。
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
1.沙丘地貌:下图中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表明沙丘区域比较_____;M侧等值线比N处稀疏,坡度比N处缓,是_____坡,N处是_____坡。
2.冲积扇地貌:图中河流的出山口位于___地,冲积扇顶部就在此地;图中___地是冲积扇的边缘。冲积扇的等高线明显与周边不同,分布_____,说明与周围山地相比,扇体地表起伏和缓,地势比较_____,有利于人类活动。
3.峡谷地貌:两侧等高线密集,地势_____,谷地海拔最___,向两侧急剧升高,并对称分布。
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差?
答案 可以利用公式法。(n-1)× d<h<(n+1)× d ,公式中的n代表两点之间有效等高线的条数,d是等高距,h表示相对高度。
三、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
1.判读地面喀斯特地貌类型
对照下面桂林市阳朔周边的分层设色图和该地3D景观图,指出图中的孤峰(上图中__和下图中___地)、峰林(上图中___和下图中___地)和峰丛(上图中___和下图中___地)。
2.判别山岭与谷地
在下面的分层设色图中,根据高程表颜色判别图中海拔高低,颜色较深的表示海拔高,颜色浅的表示海拔低;对照分层设色图和该地区立体图,可以看出该地有___条大的谷地,相邻的两个谷地之间是平行分布的_____。
3.黄土高原地貌类型:主要有___、___、___等地貌类型。平坦的高原平面叫___,平面被分割成长条状后称为___,继续被沟谷切割,形成馒头状的山丘称为峁。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PPT,第三部分内容: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探究点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等高线单位:m),完成下列问题。
1.字母C表示的地形是_____;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_。
2.如果想在该地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立的地方海拔可能是
A.750 m B.780 m C.1 100 m D.1 190 m
3.图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A.100 m≤H<300 m B.100 m≤H<200 m
C.200 m≤H<300 m D.100 m<H≤300 m
4.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___山顶。
5.图中所绘乙、丙两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___支流。
6.若想在河流的干流上修建一座水库,坝高为100 m,请你用“x”在图上标出该水库理想的坝址。
答案 图略。(提示:画在盆地或洼地的出口最窄处、两侧的100 m等高线之间。)
7.若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规划路线①②中,比较合理的是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0米。
(2)一般来说,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相邻的等高线的海拔分别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3)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它最终是闭合的,但由于受到图幅限制,在一幅图上等高线不一定全部闭合。
(4)两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能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间隔相近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6)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7)示坡线表示降坡的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称为降坡线。
2.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征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方法
(1)两点或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其中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②两点的相对高度:
A.确定两点的海拔范围
B.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若两点都不在等高线上,则可用公式:(n-1)d<h<(n+1)d
其中n为两点间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2)两地坡度=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两地间的水平距离
如下图A、B两地的坡度可表示为P=h/s
(3)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处在数值不同的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其内部高度判断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下图A点的海拔低于10米,B点的海拔高于20米。
4.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较广,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不同地形区的水系特征不同。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凸出,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的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2)判断气候特征
分析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常见的综合问题是以地形图为背景,要求在图上设计选择所需的“点”“线”“面”,以及给予科学的评价。
①选“点”。根据要求考虑点的位置。如水库的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②选“线”。如公路、铁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a.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短、坡度,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b.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地区。引水线路的选“线”,关键是应从地势高处向低处流。输油管道的选“线”,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③选“面”。包括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各种开发区等。如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的地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居民区应考虑: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 m B.55 m
C.60 m D.65 m
解析 图中等高距为5 m,东南部地势最低,海拔介于20~25 m;东北部地势最高,海拔介于80~85 m,故两地的相对高度介于55~65 m,但不会是55 m或65 m。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图中③附近河段等高线最密集,表明该处坡度最大,河水流速最快。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为
A.15 m B.40 m
C.65 m D.90 m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可判断,水库大坝应建在图中河流①②之间的河谷处;据图可知,该处河谷最低处海拔介于40~45 m,要使坝高达到13 m,坝顶海拔需达到55 m左右。根据比例尺估算该处两侧两条55 m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即坝长,约为35 m,选B。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PPT,第四部分内容: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观察下面等高线图所示的地貌形态(单位:米),回答1~3题。
1.图中主要地貌类型是
A.三角洲 B.冲积扇 C.“U”形谷 D.移动沙丘
解析 图中地貌呈扇形,是冲积扇,选B。
2.图示范围内,坡地的倾斜方向是
A.向南 B.向西
C.向东北 D.向西南
解析 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变化和疏密分布可知,图中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坡地向东北倾斜,故选C。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坡度最大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坡度大小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丙地等高线很稠密,甲、乙、丁三地等高线都比较稀疏,所以丙地坡度最大,选C。
4.关于该地形各部位名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为鞍部 B.B为山峰
C.EF为山脊 D.G为悬崖
解析 读图可知,A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为鞍部,A对。
B为闭合等高线中心,为山峰,B对。
EF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为山谷,C错。
G处等高线重叠,为陡崖,D对。
5.图中两山峰的温差为
A.1.2℃ B.1.2℃~2.4℃
C.2.4℃~4.8℃ D.0℃~2.4℃
解析 读图可知,左侧山峰海拔为1 200~1 400米之间,右侧山峰海拔在1 000~1 200米之间,计算可得相对高差为0~400米,根据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则两山峰气温相差0~2.4℃,故选D。
6.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____米,陡崖崖顶高度范围为____________米。
解析 P处陡崖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100米,根据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陡崖相对高度在200~400米之间,最大攀爬高度不超过400米。由标注的600米等高线,判断陡崖最高处等高线为1 000米,陡崖顶部高度在1 000~1 100米之间。
(2)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答案 图示区域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势从南部和西部向东北倾斜;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
解析 地形特征从地形类型、组合及地势特征等方面来阐述。
(3)图中a处附近等高线向右凸出,其地形名称是_____,大致为_____走向。
解析 a处附近等高线凸向数值较低处,其地形为山脊;走向依据经纬网来判断,为东西走向。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运用土壤标本,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3.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 ... ... 分..
发布于:2020-05-03 14:13:59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自然灾害的成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第1课时)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结合实例,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综合思维)
2.运用案例,了解自然灾害及其分布。(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以地震为例)的成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预习
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2.危害程度
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不仅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链接生活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是否相同?
提示: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其危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自然地理背景不同;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防灾减灾能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大。
链接生活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灾害为什么具有更大的风险?
提示:(1)西部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2)西部草原面积广阔,以畜牧业为主,经营粗放,靠天养畜,载畜量小。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差,抵御灾害的能力差。
二、自然灾害的常见类型
我国根据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1.气象灾害:暴雨、干旱、寒潮、龙卷风、雹灾、暴风雪、霜冻等。
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等。
3.洪水灾害:洪水、雨涝等。
4.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5.地震灾害:地震及由地震引起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河流与水库决堤。
6.农业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和鼠害、农业气象灾害等。
7.林业灾害:森林病虫害和鼠害、森林大火等。
链接生活我国东部灾害区的主要灾害及成因是什么?
提示:洪涝、干旱、病虫害、霜冻、寒潮等。因为本区平原最集中,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多洪涝;华北地区,农业发达,多春旱等。
三、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地震
1.地震成因: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超过承受限度,发生破裂或错动,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
4.地震危害: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5.地震分布
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边界。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三部分内容:自我检测
1.判断题
(1)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仅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 ( )
(2)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 )
(3)地球上每年发生约数百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地震是人们感觉到的。 ( )
(4)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不仅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 )
答案:(1)× (2)√ (3)× (4)√
2.按成因机制,可以将地震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工诱发地震。
3.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关于灾情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严重
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轻
C.灾害强度越小,灾情越严重
D.抗灾能力越高,灾情越严重
解析:灾害强度大,危害程度大,反之危害程度小;经济发展水平高,危害程度大,反之危害程度小;防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大,反之危害程度小。
4.某岛屿所在国家人口密度为16人/千米2,2018年人均GDP达37 000美元。下图为该岛屿位置示意图。
说明图中岛屿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解析:火山、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结合图示位置可分析原因。
答案:该岛屿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四部分内容:课堂探究
自然灾害损失的差异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地震,震级里氏7.8级,震中烈度11度。同日18时43分,在距唐山40余千米的滦县又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中烈度9度。这次地震发生在工业城市,人口稠密,损失十分严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全国多个省市都有震感。
同时根据教材表4-1-1和表4-1-2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题。
分析两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差异的原因。
提示:唐山地震发生于1976年,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防灾减灾能力较低,所以那时的破坏程度和经济损失相对来说比较小(当然这个破坏程度不包括人员伤亡),而现在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水平相对较高,所以汶川地震带来的破坏程度和经济损失跟唐山地震比较相对较大。汶川地震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地震之后的次生灾害,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汶川位于川滇黔地震断裂带上,而且此次地震震源浅,震动时间长。同时因为四川地区多是山区,引发的次生灾害较多。
1.分析自然灾害危害程度高低的方法
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也较低。灾害的相对损失与绝对损失不一样。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虽然灾害的绝对损失严重,但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多,经济总量高,防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灾害对该地区的危害程度仍然较轻,所以相对损失较低。相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口较少,经济总量小,抗灾减灾的能力弱,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灾害对该地区的危害程度仍然较高,相对损失较大。
2.唐山灾情严重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①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②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2)人为因素主要有:①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②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③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解析: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重大人员伤亡”,文本信息“24时左右”“里氏8.0级地震”“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河、渭大泛”。解答该题主要结合材料中信息进行分析。如里氏8.0级地震说明震级高、烈度大;发生时间在24时左右,人员来不及反应。
第二步,思维路径:从材料看,该次地震震级高,余震多,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发生地震时“24时左右”,不利于人员逃生、自救与互救,又加上“河、渭大泛”,所以造成的损失较大。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说明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陷入地中”说明房屋倒塌严重;“河、渭大泛”说明次生灾害严重。
第三步,写出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中国的地震分布
读教材图4-1-6中国发生过大地震的地点,结合材料探究:
(1)中国的地震分布有何特点?
(2)根据中国地理分析地震灾情情况,并分析成因。
提示:(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2)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1.中国的地震分布及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2)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
2.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程度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从东部向西部损失由大到小。
3.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却最为显著,因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4.自1949年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死亡人口总体下降,而经济损失迅速上升的趋势。
[思维延伸]分析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提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五部分内容:当堂检测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春旱、寒潮、沙尘暴B.寒潮、台风、沙尘暴
C.春旱、暴雪、沙尘暴D.洪涝、寒潮、泥石流
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四川盆地B.云贵高原
C.东南丘陵D.华北平原
解析:第1题,根据关联图的箭头所示的因果关系来判断。降水总量少,变率大,甲为春旱;接近沙源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因此丙为沙尘暴;冬季风强盛,导致较强的降温,乙为寒潮。第2题,根据气候条件降水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可知春季降水少;由接近沙源地、位于北方、植被覆盖率低可以排除B、C。四川盆地春季降水多。
答案:1.A 2.D
某年1月,3天内云南盈江县共发生小地震92次。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受灾3.72万户,受灾人口14.8万人,紧急避险群众8.59万人,其中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4万人;房屋受损7 836户、23 645间,其中房屋倒塌37间;严重受损1 700户、5 378间;轻度受损6 136户、18 267间。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此地多火山而引起地震
B.平原地区,地壳较薄
C.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而形成构造地震
D.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
4.地震造成当地农村大量人员受伤,与之无关的原因是( )
A.某些建筑抗震能力差
B.正值当地河流洪水期,引发洪水灾害
C.当地人口密度较大
D.当地居民防震知识缺乏
解析:第3题,云南盈江县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即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形成地震。第4题,地震造成农村人员受伤较多,与当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低、当地人们的抗震防震意识较差及密集的人口有关,地震与洪水没有直接关系,1月份也不是洪水暴发的季节。
答案:3.C 4.B
... ... ...
发布于:2020-05-03 14:13:59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自然灾害的成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第2课时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运用案例,了解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预习
一、洪涝灾害
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称为洪水。
若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
洪涝灾害是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2.洪水是多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洪灾的形成多与地势高低有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3)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读图4-1-8)
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
链接生活我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自然原因:我国降水集中程度高,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河道、湖泊淤积。
二、滑坡、泥石流
1.滑坡、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危害
2.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易误辨析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有哪些?
提示: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重力作用下在斜坡上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三部分内容:自我检测
1.判断题
(1)洪涝灾害是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 )
(2)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 )
(3)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 ( )
(4)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 )
答案:(1)√ (2)√ (3)× (4)√
读下图,完成2~3题。
2.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 )
A.川江河段B.长江下游河段
C.荆江河段D.金沙江段
3.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大 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④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第3题,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洪蓄洪能力下降。
答案:2.C 3.C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
D.泥石流
5.影响该灾害强度的因素是( )
A.①处的物质组成B.②处的光滑程度
C.①的体积和质量D.②处水流的大小
解析:第4题,图中有明显的滑坡体和滑坡阶梯地形,由此可判断图示地质灾害为滑坡。第5题,促使岩体滑动的力量主要是重力,因此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灾害强度就越大。
答案:4.C 5.C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四部分内容:课堂探究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材料 中国局部洪涝灾害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1)读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如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如图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
提示:(1)我国雨涝区分布大致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原因: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
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中游地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3)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洪水的发生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技巧归纳洪涝灾害成因
(1)来水量大或速度快:①气候——降水多且集中,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②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④地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如山地、丘陵地区多发生山洪。
(2)排水不畅: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水;②河道弯曲,排水不畅;③河道淤积;④占用河道。
(3)调蓄能力差:①围湖造田;②泥沙淤积。
背景知识分析涝渍灾害的形成条件
一是水的来源;二是水的排出;三是水的下渗;四是水的蒸发。如三江平原内涝严重原因分析:一是河流众多,且常有凌汛发生;二是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三是有多年冻土,地表水难以下渗;四是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例1读中国部分雨涝区分布图和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与中国部分雨涝区分布图提供的信息,不相符的是( )
A.沿海和平原地区多雨涝
B.雨涝的分布大体上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C.雨涝与地势高低无关
D.雨涝与离海远近密切相关
(2)从中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中可以读出的信息是( )
A.中国西北地区无旱灾发生
B.干旱频次最高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华南沿海与西南地区
C.干旱多发区都分布在平原及水稻种植地区
D.旱灾发生频率高与水体污染、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无关
素养立意:通过研究洪涝、干旱灾害的分布与形成,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是中国少涝区,而多涝区则分布在江汉平原和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充分说明雨涝与地势高低有明显的关系。第(2)题,从图中可知,华北平原干旱频次高,它是中国旱灾多发区;华南和西南因受季风影响,旱涝现象非常普遍,因而也是中国的旱灾多发区。
答案:(1)C (2)B
滑坡发生的机制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地滑,群众中还有“走山”“垮山”或“山剥皮”等俗称。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快。
结合材料探究:
(1)滑坡形成的基本机制是什么?
(2)滑坡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
提示:(1)滑坡形成的基本机制:滑坡体和滑动面。
(2)自然因素:①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的山地丘陵地区;②物质条件,物质破碎,多断裂构造;③植被条件,植被条件差,多荒山秃岭。
人为因素:①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结构,增加了地势的起伏;②人类活动堆放了大量的碎屑物质;③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
(3)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
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质地貌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速);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滑坡与泥石流的区分方法
相 同 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
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
③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
④破坏力极强
不 同 点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是松散物,体积小;
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其他主要地质灾害:
(1)地面塌陷: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地表岩体或土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破坏房屋、铁路、公路、堤坝等工程设施。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
(2)地裂缝:地表岩体开裂,大部分是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构造蠕变活动引起,也有由于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岩土膨缩、黄土湿陷以及水的渗蚀、冻融等原因。主要危害房屋与工程安全。
学习方法如何判断泥石流多发的地区
(1)地形——陡峻的山地,沟深坡陡;(2)物质——松散,一是风化、侵蚀作用,二是地震造成的破碎,三是人类排放的废渣;(3)大量水流——短时间内;(4)植被——差。
分析阿卜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素养立意:通过研究滑坡的形成和危害,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解析:可从滑坡产生的原因,如地形、碎屑物质、降水等,以及滑坡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聚落分布、房屋抗灾能力、村民救灾常识、救援能力等方面回答。
答案: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又遭强降雨,导致滑坡强度(面积、体积)大;村庄人口多,位于不稳定山体下方,位置不当;土坯房屋不坚固、抗灾能力差,村民缺乏救灾常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救援能力差。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五部分内容:当堂检测
1.下面为“醉林”示意图,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
A.崩塌B.滑坡
C.水土流失D.地震
解析:由图中坡体整体滑动的特征,可以确定为滑坡。
2.以下关于洪水形成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强降雨是形成洪水的重要原因
B.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C.滑坡、泥石流不可能形成洪水
D.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堤坝溃决也可形成洪水
解析:洪水形成的条件有多个方面,如强降雨、高山冰雪融化、人为溃堤等,并且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也可形成洪水。
下图是中国不同时间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等)气象预报等级分布示意图(3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4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5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据此完成3~5题。
3.5月28日,中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市、区)是( )
A.粤、桂、滇 B.滇、川、赣
C.浙、湘、鄂 D.川、陕、鄂
4.造成5月28日与8月23日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壳活动B.地形状况
C.雨带分布D.植被状况
5.从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看,中国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段是( )
A.4—9月
B.10月至次年3月
C.6—11月
D.12月至次年5月
解析:第3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联系实际的能力。第4题,读图可知,滇、川地质灾害等级为4级和5级,赣为3级,5月28日这三省可能发生地质灾害。8月23日,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区是川、渝、陕、鄂、鲁等。不同时间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差异明显与气象条件有关,联系我国雨带的分布来解答。第5题,中国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与夏季多暴雨分布有关,影响中国的夏季风4月份登陆,9月份南移,10月退出中国大陆,因此A对。
答案:3.B 4.C 5.A
... ...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3S技术的概念。 2.掌握3S技术..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自然灾害防避的社会行动和个人应对措施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遇到突发灾害时,要__________地科学应..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
发布于:2020-05-03 14:13:59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自然灾害的成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1.认识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2.了解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影响因素。
3.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
核心素养聚焦
1.查阅资料,找出近些年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描述其造成的主要危害,并分析形成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走访当地气象、地震等部门,了解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二部分内容:强基础 自主诊断
[基础素养]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是指因_________或者快速变化,造成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灾损的影响因子: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不仅与自然异变的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_________、_________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按损失程度排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_________、风雹和_________。
[判断] 1.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
2.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 )
3.一般来说,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小。( )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因此旱灾最严重。( )
答案:1.√ 2.√ 3.× 4.×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概念及分类
概念:一定区域内_________的现象叫地震。
按成因机制划分:_________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工诱发地震。
(2)构造地震
发生机制:构造运动使岩石变形积累能量,从而发生_________和错动。
地震构造:下图中C为_________,B为_________,BC为_________,AB为震中距。D位于_________ 线上。
(3)震级与烈度
震级: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烈度:衡量地震_________的指标,与_________、震源深度、_________,震区的地面组成和_________等有关。
素养盘点 1.列举两条地震灾害的主要危害。(综合思维)
提示: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内部断层众多。
[判断] 1.地震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 )
2.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
3.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人口越密集,地震灾害一定很严重。( )
4.大洋中脊地震带位于板块的挤压边界上。( )
5.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是我国四大地震带之一。( )
答案:1.× 2.√ 3.× 4.× 5.√
[特别提醒] 洪水与洪灾不是一回事。洪水形成后,如果对人类造成损失,才会成为洪灾。
素养盘点 3.我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自然原因:我国降水集中程度高,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河道、湖泊淤积。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三部分内容:析疑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地震
[主题聚焦]
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试分析这次地震的类型。
提示:按震源深度属浅源地震;按成因机制属构造地震。
探究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吗?为什么?
提示:是。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探究3:现实中的等震线是不是同心圆?为什么?
提示:不是。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同一次地震,震中距相同的各点其受地震波冲击破坏程度并不相同。
探究4: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组成、房屋结构等。
[核心归纳]
地震的发生机制分析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带,这三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另外,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用图表示地震的形成与分布如下: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影响烈度的因素与烈度之间的关系
[对点刷题]
1.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如果只考虑震级大小、震源深浅和震中距远近对地震烈度的影响,下面3幅示意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地震烈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乙甲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乙甲丁丙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震级越大,地震烈度越大;震源越浅,地震烈度越大;震中距越近,地震烈度越大。综合以上,地震烈度由大到小排序:丁乙丙甲。
2.上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该地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3.此次地震海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原因有( )
①震级高 ②震源较深 ③建筑物抗灾性差 ④灾情突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不同震源深度图例的位置,可知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由东向西深度增大。第3题,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坚固程度、地质构造等,日本此次地震伤亡大的原因有震级高、灾情突发等。
答案:2.D 3.C
... ...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第四部分内容:提能力 分层集训
2011年1月1日,3天内云南盈江县共发生小地震92次。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受灾3.72万户,受灾人口14.8万人,紧急避险群众8.59万人,其中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4万人;房屋受损7 836户、23 682间,其中房屋倒塌37间;严重受损1 700户、5 378间;轻度受损6 136户、18 267间。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此地多火山而引起地震
B.平原地区,地壳较薄
C.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而形成构造地震
D.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
2.地震造成当地农村大量人员受伤,与之无关的原因是( )
A.某些建筑抗震能力差
B.正值当地河流洪水期,引发洪水灾害
C.当地人口密度较大
D.当地居民防震知识缺乏
解析:第1题,云南盈江县正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即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形成地震。第2题,地震造成农村人员的伤员较多,与当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低及当地人们的抗震、防震意识较差及密集的人口有关,地震与洪水没有直接关系,1月份也不是河流洪水期。
答案:1.C 2.B
读“我国洪水发生频率分布图”,完成3~4题。
3.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
A.平原地区 B.河流中下游地区
C.湿润地区 D.外流区
4.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B.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
C.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
D.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
解析:第3题,由图中可看出,我国水灾多发于外流区。第4题,东北地区的水灾主要是人类大规模开发沼泽湿地造成的。
答案:3.D 4.B
2016年6月19日凌晨3时至20日8时,湖北黄冈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暴雨,并引发山体滑坡,导致多处道路损毁。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该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不可能有任何先兆
C.该滑坡的形成原因是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
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 ...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3S技术的概念。 2.掌握3S技术..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自然灾害防避的社会行动和个人应对措施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遇到突发灾害时,要__________地科学应..
《自然灾害的防避》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
发布于:2020-05-03 14:13:59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运用土壤标本,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3.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二部分内容: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能够生长_____的_____表层。
2.分层结构:成熟的土壤自上而下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层、_____层、_____层、成土母质层。
3.土壤剖面
(1)从土壤的厚度、层次可以看出土壤的_________。
(2)从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可以推测_________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4.物质组成:_______、_______、水分和空气。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_______和无机养分。
2.气候:是土壤形成的_____因素,提供_____和_____,进而影响矿物质_____、物质迁移和生物活动。
3.生物: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提供_______,从而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_____。其中绿色植物的_________最为重要。
4.地形:高度、_____、坡向等影响_____、热量、_____等条件,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决定土壤的_____进程。
6.人类活动:合理的耕作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_____和性状,提高土壤的_________;违反成土过程的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_____、_____下降。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三部分内容: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探究点 土壤的形成因素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1.分析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答案 ①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丰富。
②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
②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3.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答案 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
1.土壤的形成过程
(1)岩石的风化过程: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母质没有肥力,但已具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矿物和养分。
(2)低等生物着生过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
(3)高等生物着生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
2.土壤的组成
如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貌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解析 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不会影响矿物养分;地貌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貌的作用
解析 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四部分内容: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读表,回答1~2题。
1.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解析 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
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
c土壤中水分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比较,相对较多,故为水稻土。
2.表中所列土壤,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是
A.黑土 B.水稻土
C.红壤 D.都不是
解析 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肥沃土壤。
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氧化铁在土壤中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右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完成3~4题。
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解析 读材料可知,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影响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B正确。
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解析 气温较高的湿润地区,更易形成富铝土,再结合图示,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选B。
5.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吸收土壤中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实验。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据此回答(1)~(4)题。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8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______差异,如下图所示:
3.土壤剖面的意义
(1)反映了土壤的______程度:土层______、层次______或______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
(2)土壤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______因素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4.土壤的物质组成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测评
一、判断题
1.所有土壤从上到下都有明显的垂直分层。( )
2.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
3.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
4.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植被不同,导致土壤的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 )
5.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几乎没有作用。( )
二、选择题
6.对黑土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 )
A.土壤质地 B.土壤剖面
C.土壤颜色D.土壤水分
7.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从上到下顺序依次是( )
A.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成土母质层
B.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
C.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成土母质层
D.腐殖质层、成土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
8.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生物B.气候
C.地貌D.时间
9.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这说明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B.时间
C.生物D.成土母质
10.下列关于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粘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多
D.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三部分内容:师生互动
土壤的形成因素
【情景导入诱思】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成熟土壤的分层结构是怎样的。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以人地协调的观点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壤施加怎样的影响。
提示:(1)从地面向下依次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
(2)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等。
(3)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可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但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核心考点突破】
1.自然与耕作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1)自然土壤剖面
(2)耕作土壤剖面
2.我国土壤的地域差异
【对点跟踪训练】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能够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
B.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粗,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
C.成土母质需要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并无关系
D.成土母质就是土壤
2.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生物 B.水分
C.地形D.气候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能够为土壤提供部分的矿物养分,A错;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粗,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B对;成土母质要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为成土土壤提供矿物质,其粒度与土壤质地有关系,C错;成土母质不是土壤,D错。第2题,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生成,A对。故选A。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四部分内容:提升素养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无法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系密切
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土壤有机质含量( )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3.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解析:第1题,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所以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C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最初来自母质,A错误;绿色植物可以有选择地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B错误;森林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较少,D错误。故选C。第2题,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而土壤的肥力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气候湿润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要高于干旱地区。热带地区温度高,微生物分解较快,土壤有机质循环快于温带地区,温带地区有机质相对积累较多,而干旱地区由于水分缺乏,微生物分解相对较慢,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对温带少,所以A错误,B正确;江南丘陵红壤常年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土壤有机质流失较多,所以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度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能力相对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少,所以D错误。故选B。第3题,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因此有机质含量较少,故B正确、C错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速度慢,因此有机质含量较多,故A错误;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酸性,所以D错误。故选B。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运用土壤标本,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3.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 ... ... 分..
发布于:2020-05-03 14:13:58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学会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特征。
核心素养聚焦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观察、识别各种地形。(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实地观察地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PPT,第二部分内容:强基础 自主诊断
[基础素养]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地形图
(1)概念:按照一定的投影方法、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把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一种地图。
(2)表达方式:通常用__________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3)作用:反映地面实际高度、起伏状况,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等高线的特征
[特别提醒] 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
素养盘点 1.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判断坡度的大小?(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分布稀疏的为缓坡,密集的为陡坡。
2.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区别山脊和山谷?(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山脊处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间海拔较两侧高;山谷处的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间海拔较两侧低。
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
1.判读沙丘地貌特征:教材图3-5-7中,各地点之间高差__________,表明沙丘区域地势较__________。向__________方向凸出的小圆弧指示沙丘的__________。
素养盘点 3.如何根据沙丘等高线地形图判断风向?如果植树造林,应选在哪一坡合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等高线分布稀疏的部位为沙丘的缓坡,而缓坡指示着风吹来的方向;植树造林应选择在沙丘的陡坡。
2.判读冲积扇地貌特征:教材图3-5-8中,等高线由__________向扇缘凸出,等高线间距__________,分布__________,冲积扇地形__________。
3.判读峡谷地貌:教材图3-5-9中,科罗拉多河流经科罗拉多高原__________,__________显著,峡谷两侧等高线分布__________,地形坡度__________。
三、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
1.判读地面喀斯特地貌类型:教材图3-5-10中,单个孤立山峰叫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山峰成片分布形成__________,多个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就叫__________。
2.判别山岭与谷地:教材图3-5-11中,__________地形是由__________条山岭和__________条谷地组成。
[自主诊断]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据此回答1~2题。
1.上图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 D.山谷、山谷
解析:第1题,大部分海拔在500 m以内,且等高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为丘陵、平原地形;中部海拔在300 m以上,较高,丘陵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南和东北海拔在200 m以下,较低。第2题,甲、乙两处等高线均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低,说明均为山谷。
答案:1.C 2.D
3.该地的地形主要为( )
A.丘陵、山地 B.平原、洼地
C.高原、冻土丘陵 D.高原、盆地
4.该地区位于( )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欧洲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区域海拔部分大于500米,部分小于500米,地势起伏较大,为山地、丘陵。选A。第4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选A。
答案:3.A 4.A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PPT,第三部分内容:析疑难 合作探究
探究点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
[主题聚焦]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填写下列内容。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和等高线特征。
A.__________,等高线__________,中间__________,四周__________。
B.__________,等高线向__________弯曲。
C.__________,等高线向__________弯曲。
D.__________,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E.__________,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F.__________,等高线闭合,四周__________,中间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处坡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提示:甲处坡度小,原因是等高线较稀疏;乙处坡度大,原因是等高线较密集。
3.图示区域地形以__________为主,地势大致____________________。
4.G点海拔H是____________________米,G、E的相对高度Δh为____________________米。
5.D 处陡崖顶部的海拔H为____________________米,陡崖的相对高度Δh为____________________米。
[核心归纳]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0米。
(2)一般来说,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相邻的等高线的海拔分别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3)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它最终是闭合的,但由于受到图幅限制,在一幅图上等高线不一定全部闭合。
(4)两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峭壁陡崖处,等高线可能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6)示坡线表示降坡的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称为降坡线。
2.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征
[对点刷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
2.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
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
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
解析:第1题,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结合等高线图即可判断山脊基本上呈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结合西北坡的等高线密集程度判断即可。
答案:1.A 2.B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PPT,第四部分内容:提能力 分层集训
读下面四幅等高线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数字表示地形的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峰 ②山谷 ③山脊 ④盆地
B.①山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谷
C.①盆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峰
D.①盆地 ②山脊 ③山谷 ④山峰
2.上面四幅地图中的虚线部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①图等高线都闭合,中低周高,为盆地;②图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③图在一对山脊之间的是鞍部;④图等高线都闭合,中高周低,为山峰。第2题,河流易发育在山谷地带,等高线应向海拔高处凸出。
答案:1.C 2.C
徐霞客是世界上最早考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人,他把喀斯特地区的山称为“石山”,而把非喀斯特地区的山称为“土山”。读我国广西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属于徐霞客描述的“石山”是( )
A.①B.②
C.③ D.④
4.游客在此地能欣赏到的景观是( )
A.怪石林立,突兀峥嵘 B.秋山如醉,冬山如玉
C.千峰万仞,峰峦叠嶂 D.泉水淙淙,悬河飞瀑
解析:第3题,读图,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地表崎岖不平,根据图中分界线,①是非喀斯特地貌区的山,是土山,A错。②是喀斯特地貌区的山间小盆地,当地称为坝子,B错。③是喀斯特地貌区的石山,C对。④是河谷沿岸,D错。第4题,在喀斯特地貌区,能欣赏到怪石林立,突兀峥嵘的景观,A对。广西位于南方,是亚热带、热带气候,喀斯特地貌区山脉海拔较低,不会有冬山如玉景观,B错。喀斯特地貌区多漏斗、溶洞,石灰岩易被溶蚀,缺少千峰万仞的高大山脉,也不会出现悬河飞瀑的景观,C、D错。
答案:3.C 4.A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运用土壤标本,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3.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 ... ... 分..
发布于:2020-05-03 14:13:58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2.结合实例,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聚焦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的河流地貌并说明景观的主要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用笔勾画出冲积扇的轮廓范围,判别冲积扇不同方向坡度的差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 ...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PPT,第二部分内容:强基础 自主诊断
[基础素养]
一、流域概况:发源于青海省____________,在我国境内称为____________,流经青海、西藏和____________三省区,流出国境后,流经________ 、老挝、________、柬埔寨和_________等国,注入____________。
[判断] 1.澜沧江自上而下流经我国西藏、青海和云南三省区。( )
2.从源头算起,湄公河共流经了5个国家。( )
3.湄公河在泰国注入南海,是亚洲第三长河。( )
答案:1.× 2.× 3.×
二、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1.位置:位于____________,图3-3-2中的A点附近。
2.成因:高原面地形较__________,河流下切侵蚀作用__________ 。
三、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
1.概况:流经____________、云贵高原及____________北部高地,图3-3-2中的B点附近。
2.成因:山区落差____________、水流____________,河流下切侵蚀作用____________。
素养盘点 1.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河流的上游,河床纵向坡度大,水流急,河水下切侵蚀强烈,加上岩石的性质和构造条件的影响,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判断] 1.澜沧江发源于西藏唐古拉山。( )
2.青藏高原冰川侵蚀作用较弱,形成了宽浅的河谷。( )
3.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多呈“U”型。( )
答案:1.× 2.× 3.×
四、冲积扇
1.位置:位于澜沧江____________汇入处,图3-3-2中的C点附近。
2.成因:河流流出____________,河水摆脱了____________约束,____________而成。
五、曲流与牛轭湖
1.位置:位于云南____________与老挝____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___区域,图3-3-2中的D点附近。
2.成因:地形坡度较缓,流水以____________为主,发育成曲流。曲流的
凹岸____________,凸岸____________,变得更加弯曲。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自动____________,废弃河道形成____________。
六、湄公河平原和三角洲
1.位置:位于河流下游,地跨老挝、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图3-3-2中的E点、F点附近。
2.成因: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大量____________ 形成平原。在入海口处,形成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没有堆积成三角洲。
素养盘点 2.湄公河的上游叫澜沧江,其河谷的横断面呈“V”型,而湄公河在流经湄公河平原时的河谷横断面却呈“U”型。为什么同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的河谷横断面形状不同呢?(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上游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河水以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窄而深,呈“V”型。湄公河下游流经平原,河水以侧蚀为主,河谷宽而浅,因而横断面呈宽而浅的“U”型。
[判断] 1.澜沧江流出横断山,河流摆脱了侧向约束形成了冲积扇。( )
2.冲积扇顶部土层较厚,很多被开垦为农田。( )
3.牛轭湖常常形成于河流的凸岸。( )
答案:1.× 2.× 3.×
[自主诊断]
1.关于澜沧江——湄公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B.属于印度洋水系
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D.亚洲第二长河
下图示意某河流的“V”型河谷形态。读图,完成2~3题。
2.下图示意的“V”型河谷,最常见于河流的( )
A.入海口段 B.下游河段
C.上游河段 D.中游河段
3.作用于“V”型河谷的力主要是流水的( )
A.下蚀和溯源侵蚀 B.侧蚀和堆积
C.侧蚀和溯源侵蚀 D.下蚀和堆积
解析:第2题,“V”型河谷是流水侵蚀作用的表现,一般在河流上游河段,C项正确;而河流中下游地区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地形;河口地区,在流水沉积及海浪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第3题,“V”型河谷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河段,是由流水下蚀和溯源侵蚀形成的,河道较窄,河流侧蚀作用使得河道变宽,而堆积作用主要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貌,不会形成峡谷地貌,故A项正确。
答案:2.C 3.A
... ...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PPT,第三部分内容:析疑难 合作探究
探究点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主题聚焦]
素材一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唐古拉山,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境内注入南海。下图1是中南半岛地形图,图2是亚洲气候类型图。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读图1,简述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提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南部以平原为主。
探究2:读图2,指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主要的气候类型。
提示: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探究3:结合图1、图2,归纳湄公河的水文特征。
提示:水量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汛期出现在夏季;河流含沙量较少;上游流速快,中下游流速慢;全年无结冰期。
素材二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貌景观图。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读教材图3-3-2,指出五幅图中流水地貌的名称及所处河段位置,简述其形成。
提示:图1:曲流和牛轭湖,D点附近。地形平缓的河段以侧向侵蚀为主,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发育成曲流。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河道形成牛轭湖。
图2:冲积扇,C点附近。澜沧江支流汇入处,河流流出山口,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而成。
图3:(湄公河)三角洲,F点附近。河口处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而成。
图4:宽浅河谷,A点附近。青藏高原面上地形较平坦,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较弱。
图5:V形谷,B点附近。山地高原落差大、水流急,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较强。
[核心归纳]
1.河流侵蚀地貌
在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也各不相同。
2.河流堆积地貌
(1)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范围较大,除近中心处坡度稍大外,总体坡度较小,外围与平原相接,冲积扇上常有弯曲的河流出现。
(2)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
(3)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或山前地带。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
3.河谷在不同河段的表现
方法技巧 河流两岸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判断
如果是较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如果是弯曲河道,受流水惯性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则河道中各地受侵蚀作用明显的是②③⑥⑧,受堆积作用明显的是①④⑤⑦。
... ...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PPT,第四部分内容:提能力 分层集训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型谷 B.水流湍急
C.为“V”型谷 D.水深壁陡
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型谷。“V”型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第2题,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非河流源头,该河段外力作用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型谷。
答案:1.A 2.C
河曲,指河道弯曲,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水行至拐弯处时,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所以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据此回答3~4题。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河曲处横向水流的是( )
4.清朝熊起潘曾说:“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域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堪舆泄秘》)所谓“水抱边”,指河流的内湾处(即凸岸),宜造住宅;所谓“水反边”,指河流外湾处(即凹岸),一般不宜造住宅。凸岸宜造宅、凹岸不宜造宅的原因是( )
A.凸岸受流水的侵蚀,河岸陡峭,宜建码头
B.凹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岸易坍塌
C.凹岸泥沙淤积,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活
D.凸岸泥沙淤积,易淹没农田
解析:第3题,根据题干中“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等信息,判断A项正确。第4题,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地表较平缓,土壤肥沃,且易取水;凹岸受侵蚀严重,陡峭,易坍塌。由此可知,B项正确。
答案:3.A 4.B
... ... ...
发布于:2020-05-03 14:13:57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澜沧江—湄公河概况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海省__________,在我国境内称为__________,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流经_____、老挝、_____、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最后注入_____。它全长4 909千米,是亚洲第三长河。
二、澜沧江—湄公河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
... ...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测评
一、判断题
1.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
2.河流在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
3.冲积扇多分布在山前。( )
4.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都会形成三角洲。( )
5.只有湿润地区的河流才会形成曲流。( )
二、选择题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6~7题。
6.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
7.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8.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①③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②④⑥
9.与图中地貌形成无关的是( )
A.河流含沙量大B.河流流速变快
C.地势由陡到缓D.河道变宽
10.以下地区该地貌较多的是( )
A.东北平原B.长江三角洲
C.河西走廊D.青藏高原内部
... ...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PPT,第三部分内容:师生互动
河流侵蚀地貌
【情景导入诱思】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三峡是怎样形成的。
(2)地理实践力——三峡地区的地貌是河流地貌中的哪种?
提示:(1)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形成。
(2)河流侵蚀地貌。
【核心考点突破】
1.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图解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及地貌特点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作用同时进行,但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如图所示:
3.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对点跟踪训练】
读某河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中游落差小
B.流水侵蚀作用
C.河流含沙量大
D.入海口潮差大
2.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
解析:第1题,甲处为三角洲,它的形成与河流泥沙沉积有关,含沙量大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与中游河流落差无关;入海口潮差大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第2题,乙为瀑布,瀑布的最终消失与侵蚀作用有关。
... ...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PPT,第四部分内容:提升素养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1~2题。
1.河流断面与位置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2.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搬运,侵蚀
D.搬运,堆积,侵蚀
3.对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洪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D.①③
4.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
①地形平坦,岔流较少 ②波浪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7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运用视频、图像,掌握土壤定义、结构和特征。(地理实践力)
2.通过图文资料,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并能分析其形成过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预习
一、认识土壤
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3.研究土壤剖面的意义
(1)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2)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4.土壤的组成
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3.气候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其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4.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5.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6.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
7.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三部分内容:自我检测
1.判断题
(1)陆地表层即土壤层。 ( )
(2)土层越厚、层次越多、分层越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越高。 ( )
(3)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和水组成。 ( )
(4)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有机质。 ( )
(5)常年温暖湿润的地区,岩石的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较慢。 ( )
答案:(1)× (2)√ (3)× (4)× (5)×
右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3.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4.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米)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2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3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4题,图中甲地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答案:2.B 3.C 4.A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四部分内容:探究
东北黑土的相关特征及成因分析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东北黑土属于“寒地黑土”。寒地,是指气候;黑土是指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大平原和中国东北具有寒地黑土。
我国东北地区是重要的林区,植被物种多样程度很高,因此为形成黑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高等植物的生生死死,再经过微生物的作用,使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很高。分布于我国松辽流域的东北黑土区,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面积约102万平方千米,是被誉为“北大仓”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结合材料探究:
(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提示:(1)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2)黑土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黑土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4)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例题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与土壤肥力的关联最密切
B.绿色植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植物是土壤肥力的唯一来源
D.森林根系很深,树冠高大,直接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土壤有机质含量( )
A.亚热带森林地区气温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湿润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区
C.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需要明确图中土壤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
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母质;森林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较少。故选B。第(2)题,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气温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故选A。
答案:(1)B (2)A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五部分内容:当堂检测
1.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解析: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利于岩层的风化发育,风化层深厚。
2.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
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
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
解析:高寒荒漠土与红壤、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
3.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B.气候C.生物D.成土母质
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缓坡以沉积为主,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完成4~5题。
4.亚马孙平原的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旺盛
B.红壤养分充足
C.土壤偏碱性
D.雨林物种较为单一
5.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解析:第4题,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形成热带雨林植被,生物多样性强;高温多雨使得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速度加快、分解彻底,且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故A正确。第5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故D正确。
答案:4.A 5.D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7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识别3~4种土壤类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壤的概念、分层及组成。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核心素养聚焦
1.观察学校或家乡附近的土壤,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二部分内容:强基础 自主诊断
[基础素养]
一、认识土壤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______的疏松表层。
2.土壤剖面
层次:自地面向下分为____________、淋溶层、淀积层和____________。
意义反映了土壤的____________ 。反映了____________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3.组成:由______、______、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判断] 1.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
2.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和水分组成。( )
3.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
4.土壤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较低。( )
5.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反映了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
6.理想土壤矿物质的质量百分比占40%,有机质占10%。( )
7.野外观察土壤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方面进行。( )
答案:1.√ 2.× 3.√ 4.× 5.√ 6.× 7.√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__,为土壤形成提供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气候:土壤形成的______因素,为土壤形成提供______和______,影响矿物质______、物质______ 和生物活动。
(3)生物:土壤形成的______因素,为土壤提供______,______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4)地形:______、坡度、______等地形因素影响着______、______ 和 ______等条件,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决定着土壤的______,土壤从无到有,从______到______,层次由______到______,逐步发育成熟。
2.人类活动
(1)有利影响:改善土壤的__________________,提高土壤的____________。
(2)不利影响:破坏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土壤____________,肥力______ 。
[判断] 1.土壤的发育始于植物根系的生长活动。( )
2.发育在花岗岩母质上的土壤含黏土较多。( )
3.常年温暖湿润的地区,土壤形成较快,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
4.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颗粒较为松散。( )
5.高山地区的土壤垂直变化显著。( )
6.陡峭的山坡发育着土层浅薄的土壤。( )
7.我国南方的水稻土、东北的黑土都是人类耕作活动的结果。( )
答案:1.× 2.× 3.× 4.× 5.√ 6.√ 7.×
[自主诊断]
1.关于土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壤是指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B.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C.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提供养分
D.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排序正确的是( )
A.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B.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
C.淋溶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母质层
D.淀积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母质层
3.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生物
C.成土母质 D.地貌
4.下面的土壤主要由人类耕作活动形成的是( )
A.东北平原的黑土 B.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
C.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D.江汉平原的水稻土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二部分内容:析疑难 合作探究
探究点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主题聚焦]
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该坛最上层15.8平方米,铺垫着来自全国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被称为“五色土”。它体现了我国土壤分布的概貌:东方主要是水耕人为土,呈青色;南方多为富铁土和铁铝土,呈红色;西方以干旱土和盐成土占优势,呈白色;北方多均腐土,呈黑色;中原大地黄土高原的雏形土,呈黄色。而且代表农业社会政权和国家的根基。下图为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请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土层名称。
提示: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成土母质层。
探究2:如果图中示意红壤剖面,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一地形区?
提示:南方低山丘陵区。
探究3:成土母质是怎样形成的?对土壤的形成有何作用?
提示:形成:成土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作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养分,影响土壤性状。
探究4:绿色植物是如何改造土壤的,简述其过程。
提示: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土壤。
探究5: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形成有何特点?
提示:常年温暖湿润的地区,岩石的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比较快。
探究6:想一想,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还有哪些?
提示:地形、时间等。
[核心归纳]
1.关于土壤肥力特性的理解
土壤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即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能够使水、肥、气、热条件达到稳、均、足、适的程度,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适应植物生长的需要。自人类开创农业以后,土壤即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之一。
2.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高度、坡度与坡向等地形因素通过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发育。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知识拓展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贫瘠的自然原因分析
导致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南方地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比较贫瘠;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导致土壤贫瘠。
... ...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第三部分内容:提能力 分层集训
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黏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化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干沙壤土 B.②——干黏壤土
C.③——湿黏壤土 D.④——湿沙壤土
2.关于入渗率和入渗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入渗初期
B.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量越大,土壤的入渗率越大
C.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越长,土壤的入渗率越大
D.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降雨后期
解析:第1题,四条曲线代表四种土壤,而这四种土壤又可以分为干和湿、黏和沙,就入渗率而言应该是干>湿,沙>黏,所以①——干沙壤土、②——湿沙壤土、③干黏壤土、④——湿黏壤土。第2题,在刚开始下雨时土壤相对较干,雨水下渗地更快,入渗率更高。
答案:1.A 2.A
下图是甘肃省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带上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
A.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B.同高度上阴坡大于阳坡
C.同高度上阳坡大于半阳坡
D.同高度上半阳坡大于半阴坡
4.导致不同海拔带上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的因素不是( )
A.土质 B.植被
C.水分 D.温度
解析: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体,这与植被有直接影响,山地上植被的生长明显受到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答案:3.B 4.A
5.关于图中两条曲线的正确描述是( )
A.A曲线是表层土壤含盐量季节变化曲线
B.蒸发与降水差值越大,土壤含盐量越高
C.两条曲线呈负相关
D.表层土壤含盐量一般在冬季达到最高值
解析:B曲线是表层土壤含盐量季节变化曲线,表层土壤含盐量一般在夏季达到最大值,A曲线是蒸发与降水差值曲线,两条曲线呈正相关,蒸发与降水差值越大,土壤含盐量越高。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7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敦煌的自然地理背景。
2.辨别地貌景观,了解风成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核心素养聚焦
1.以敦煌魔鬼城为例,探究风蚀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以鸣沙山沙丘为例,探究沙丘的类型,推测当地的风向,选择滑沙的线路。(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 ... ...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PPT,第二部分内容:强基础 自主诊断
[基础素养]
一、敦煌的自然地理背景
1.地理位置:(1)___________西端,___________与青海、___________的交界处。
(2)西面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相连,北面是___________,与天山余脉相接。
2.自然地理特征:气候_______,全年降水量_______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超过___________毫米;太阳辐射___________,昼夜温差___________,地表___________强烈。
[判断] 1.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甘肃、新疆两省区的交汇处。( )
2.敦煌西面是戈壁,北面是沙漠。( )
3.敦煌气候干旱,全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 )
4.敦煌昼夜温差大,地表物理风化强烈。( )
答案:1.× 2.× 3.× 4.√
二、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位置:敦煌市___________。
2.形成:___________ 对岩石、沉积物___________而形成的。
3.类型:多种多样。如“___________ ”的风蚀蘑菇,___________的风蚀雅丹等。
4.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 1.“魔鬼城”位于敦煌的西北部。( )
2.敦煌风蚀地貌具有“头大、身陡”的特点。( )
3.垄槽相间的称为风蚀垄。( )
4.定向风长期侵蚀干涸的河(湖)床形成了雅丹地貌。( )
答案:1.√ 2.× 3.× 4.√
三、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1.位置:敦煌市___________。
2.形成:___________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___________而成。
3.类型:多种多样。如___________沙垄、金字塔形沙丘、___________ 沙丘等。
4.沙丘与风向的关系:新月形沙丘,迎风坡___________,背风坡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静止沙丘与流动沙丘的区别
静止沙丘的特点是上下层理构造,流动沙丘的特点是斜层理构造,如下图所示。
素养盘点 森林能防风固沙,能不能在这里通过植树造林来固定沙丘?(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提示:不能。森林的生长需水量大,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能为森林提供足够的水分,树林很难成活。
[判断] 1.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 )
2.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沙丘叫纵向沙垄。( )
3.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陡,背风坡较缓。( )
4.河水直接流入月牙泉对其进行补水。( )
答案:1.√ 2.√ 3.× 4.×
[自主诊断]
1.下图为敦煌雅丹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和气候类型搭配正确的是( )
A.地壳上升运动 温带季风气候
B.风力侵蚀作用 温带大陆性气候
C.流水沉积作用 温带季风气候
D.冰川侵蚀作用 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图片中显示岩石层理构造,是因为不同质地的岩石经受侵蚀能力不同所致,故选B。
2.下列四幅图所示的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解析:A为三角洲,由流水沉积作用而成。B为沙丘,由风力沉积作用而成。C是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而成。D是峡谷,由流水侵蚀而形成。
... ... ...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PPT,第三部分内容:析疑难 合作探究
探究点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主题聚焦]
素材一 敦煌地处甘肃省西北部(见下图),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其中绿洲面积1 400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4.5%。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魔鬼城、鸣沙山等闻名世界,那么你知道它们形成的地理背景吗?
提示:①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②降水少,变率大且集中,蒸发作用强,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弱;③植被稀少,疏松沙质,地表裸露;④风大且频繁,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
素材二 敦煌风成地貌景观。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狭义”雅丹地貌分布在________,敦煌风蚀地貌具有______特点。
提示:图Ⅰ 顶平、身陡
探究2:新月形沙丘分布在________,如何推测当地的风向?
提示:图Ⅱ 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探究3:月牙泉分布在________,简述其成因。
提示:图Ⅳ 月牙泉位于敦煌盆地南部,原本是古河道的一部分,是由于后来沙丘流动阻塞河道形成的残留湖。
... ... ...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PPT,第四部分内容:提能力 分层集训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解析:第1题,在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过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平顶山状雅丹地貌。选D。 第2题,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迎风坡的岩石侵蚀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地势相对和缓形成了鲸背状雅丹。选B。
答案:1.D 2.B
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略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3~5题。
3.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
C.风力侵蚀而成 D.人工挖掘而成
4.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5.月牙泉及其四周环境,体现( )
A.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
B.荒漠地区生物环境的多样性
C.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巨大作用
D.自然界局部环境自我调节的功能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6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敦煌概况
1.位置、范围:地处____________西端,位于______与青海、______的交界处,西面是______,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______余脉相接。
2.自然地理特征
敦煌气候______,太阳辐射______,昼夜温差______,导致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______地貌。
二、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概念:______对岩石、沉积物______而形成的地貌。
2.特点:______、身陡。
三、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1.概念:沙丘是______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______而成的。
2.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丘、新月形沙丘。
3.新月形沙丘的特点:迎风坡较______,背风坡较______。
... ... ...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测评
一、判断题
1.风力侵蚀就是风化作用。( )
2.敦煌“魔鬼城”属于风蚀地貌。( )
3.所有沙丘的迎风坡都缓,背风坡都陡。( )
4.雅丹是一种风力沉积地貌。( )
5.风成地貌只分布在干旱地区。( )
二、选择题
比拉沙丘是欧洲最大的海岸沙丘,该沙丘全长2 700 m,宽500 m,高114 m,160年前只有35 m高,现在仍在不断扩大。据图回答6~7题。
6.比拉沙丘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地壳上升 D.风力沉积
7.比拉沙丘不断扩大的主导力量是( )
A.中纬西风
B.极地东风
C.东北信风
D.西南季风
... ... ...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PPT,第三部分内容:师生互动
【情景导入诱思】
作为“干旱王国”的新疆,风力对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雅丹”在维吾尔语中为“险峻的土丘”,由于大自然的风蚀作用,“小土丘”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因而逐渐形成向内凹陷的形态。如果“小土丘”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这就是“雅丹地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罗布泊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这里雅丹地貌发育,雅丹地貌表现为垄槽相间的形态,如下图所示,其发育与盛行风的吹蚀密切相关。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罗布泊地区极端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
(2)运用综合思维,列举风蚀地貌的其他类型。
(3)地理实践力——若已知罗布泊地区经常吹东北风,推测雅丹地貌垄槽的伸展方向。
提示:(1)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青藏高原及山地阻挡,水汽来源少,地面蒸发旺盛。
(2)风蚀垄、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
(3)雅丹地貌的垄槽与盛行风向一致,可推知其伸展方向为东北—西南向。
【核心考点突破】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2.风蚀蘑菇的成因
风蚀蘑菇的形成与风力侵蚀的差异密切相关。在干旱地区,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岩石,而近地面侵蚀作用强度较大,故而形成风蚀蘑菇。
... ... ...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PPT,第四部分内容:提升素养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流水侵蚀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2.在b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D.土地荒漠化
3.图1和图2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影响图1和图2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为( )
A.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流水沉积
D.风力沉积、风力沉积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6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地理实践力)
2.通过图文资料,描述四种常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结合不同景观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常见河流地貌类型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 ...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预习
一、长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澜沧江源区,由于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向下的
侵蚀作用较弱,往往形成宽浅的河谷。
二、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
澜沧江流经横断山、云贵{原以及中南半岛北部高地时,由于
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多形成“V”形峡谷。
三、冲积扇
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冲积扇土层较厚,很多被开垦为农田。
四、曲流与牛轭湖
由于地形坡度较缓,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水流以侧向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河道在弯曲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曲流。
一般情况下,曲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会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五、湄公河平原和三角洲
澜沧江—湄公河流出北部山地和丘陵后,因地势变得平坦,河流从上中游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湄公河平原。
湄公河注入海洋时,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湄公河三角洲。
链接生活在长江入海口附近发育有众多的河口三角洲,三角洲上适合农耕,请从地形、土壤角度分析其原因。
提示:地形平坦,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泥沙沉积,土壤肥沃。
... ...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PPT,第三部分内容:自我检测
1.判断题
(1)河流上游流速比较快,河流沉积作用明显。( )
(2)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 )
(3)在曲流处,往往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 )
(4)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造成的。 ( )
(5)三角洲地貌都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 ( )
(6)河曲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地区。 ( )
答案:(1)× (2)√ (3)× (4)√ (5)× (6)√
读黄河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
A.aB.b
C.cD.d
3.形成巨大冲积平原的地点是( )
A.aB.b
C.cD.d
解析:第2题,a处是黄河的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所以河床剖面呈“V”字形。第3题,c处是河流流出山口由洪积和冲积物堆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答案:2.A 3.C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5.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
A.瀑布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地形判断,a、b、c三处依次位于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第5题,图中c处是河流入海口,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三角洲平原,C对。瀑布出现在陡崖处,A错;洪积扇出现在河流出山口,B错;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河流沿岸,D错。
答案:4.A 5.C
... ...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PPT,第四部分内容:探究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青藏高原聚落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南疆地区的村镇主要分布在山麓河流冲积扇上。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城市众多,如上海、南京、武汉等。
结合材料探究:
(1)为什么青藏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带,而南疆地区的村镇大多分布在河流冲积扇上?
(2)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城市众多?
提示:(1)青藏高原河谷地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南疆地区气候干旱,而河流冲积扇地区水源丰富,地势平坦。
(2)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因此城市密集。
1.河流地貌的形成
以景观图和剖面图来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2.理解河曲的形成
(1)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如下图:
(2)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
下图把文字的形状和河岸形态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例题读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显示的地貌是( )
A.冲积扇B.三角洲
C.冲积平原D.沙滩
(2)形成这一景观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流水作用对地貌影响的综合思维。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河口岛屿形状呈三角状,因此该地地貌为河口三角洲,故选B。第(2)题,该地貌是由河流挟带泥沙在此沉积形成的,属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1)B (2)D
... ...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PPT,第五部分内容:当堂检测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H地的地貌类型是( )
A.“V”形谷 B.冲积扇
C.河漫滩D.三角洲
2.下列四幅图描述了该河流谷地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从X到Y等高线变得稀疏,海拔降低,坡度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流变宽。
答案:1.B 2.D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的各河在该区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
A.峡谷B.三角洲
C.冲积平原D.沙丘
4.图示地形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B.河谷地带
C.河口地带D.高山山脊
解析:第3题,图示区域地处青藏地区,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源头或上游地区,受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作用,多形成峡谷地貌。第4题,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聚落多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
答案:3.A 4.B
下图是北半球某段河流河道形态和断面图,虚线表示河流主航道中心线。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于( )
A.发源地B.平原
C.山区D.上游
6.图中②处河道断面形态的成因主要是( )
A.地转偏向力 B.人类活动
C.地势高低D.河道弯曲
解析:第5题,图中河道形态曲流发育,一般出现于平原地区,水流慢,以侧蚀为主,B正确。第6题,图中②处河道断面形态的成因主要是河道弯曲,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答案:5.B 6.D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6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走近桂林山水》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地理实践力)
2.通过图文资料,说明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地理实践力)
3.结合景观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 ... ...
走近桂林山水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预习
一、桂林山水
1.桂林位置及地形概况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风景“四绝”:山清、水秀、洞奇、石美。
2.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地区。
3.喀斯特作用及影响因素
(1)定义:喀斯特作用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2)影响因素: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
(3)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条件:
二、喀斯特地貌
1.分类:喀斯特地貌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2.主要喀斯特地貌及特征
链接生活在一篇旅游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古以来桂林就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那么桂林的风景到底有多么的美呢?在这里有平地拔起、千姿百态的高山,还有蜿蜒曲折、明洁如镜的漓江……”,文字中所说的“平地拔起、千姿百态的高山”属于哪一种喀斯特地貌?为什么?
提示:峰林或孤峰,周围为地势平坦的洼地,才有平地拔起之感;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高山。
... ... ...
走近桂林山水PPT,第三部分内容:自我检测
1.判断题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只分布于南方地区。 ( )
(2)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和工程建设较为有利。 ( )
(3)溶洞的石柱是由向下发育的岩石与地面相连形成的。 ( )
(4)喀斯特地貌是我国特有的地貌类型。 ( )
(5)我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地下水丰富。 ( )
答案:(1)× (2)× (3)× (4)× (5)√
2.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
解析:图中的景观是我国的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所以图中的岩石是可溶性的沉积岩——石灰岩。
3.下列地貌形态中,不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 )
A.钟乳石B.峰林
C.落水洞D.塬、梁、峁
解析:塬、梁、峁属于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类型。
4.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
A.石灰岩分布区
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
D.片麻岩分布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分布。从图中“某洞穴”景观的石笋、石柱、石钟乳可得出,这种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只能在石灰岩分布的地区形成。
... ... ...
走近桂林山水PPT,第四部分内容:探究
从圈层相互作用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
有一首诗描写与下图中类似的景观:
游石花洞记
别府洞天疑仙宫,栈道横山作霓虹。
白石出地春天笋,素雪悬梁晓时空。
万年鬼斧一景胜,百代沉积千秀钟。
流水从来无定意,唯有山河气最雄。
结合材料探究:
(1)石花洞内的岩石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在野外实践中怎么证明?
(2)请描述洞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提示:(1)石灰岩。该岩石可溶于酸类,伴有气泡并发热。
(2)阴暗潮湿,地表崎岖不平,顶部有岩石下垂并常有水滴落下。
... ... ...
走近桂林山水PPT,第五部分内容:当堂检测
读岩溶洞穴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形单元中广泛分布有图中地貌景观的是( )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
2.形成溶洞的岩石是( )
A.花岗岩B.石灰岩
C.玄武岩D.大理岩
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景观为喀斯特景观,广泛分布于云贵高原。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形成的水蚀地貌,形成溶洞的岩石是石灰岩。
答案:1.D 2.B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十渡景区素描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D.流水溶蚀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冰川广布,一般分布在高山地区或两极地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体现的是我国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形成的高原地表特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体现平原地区。故选A。第4题,喀斯特地貌林立的奇峰和崎岖的地表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3.A 4.D
下图为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读图,完成5~6题。
5.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
C.泰山风光D.长白山天池
6.该地形景观的成因主要是( )
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
解析:第5题,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第6题,桂林山水是石灰岩经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答案:5.B 6.B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5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走近桂林山水》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下载]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
2.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核心素养聚焦
1.借助图片探究桂林山水的地貌类型、特点及成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为案例,分析说明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综合思维)
3.进行野外考察,探究喀斯特地貌开发旅游的可行性。(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 ... ...
走近桂林山水PPT,第二部分内容:强基础 自主诊断
[基础素养]
一、桂林山水
1.地理位置:位于_________壮族自治区_________。
2.景观特点:典型的_________地貌,“_________、水秀、_________、石美”。
3.形成条件:
(1)岩石条件:_________广布,厚度_________、岩性_________、裂隙比较发育。
(2)气候条件:__________________气候,温暖湿润,_________。
(3)地形条件:东部、西部、北部地势_________,中部、南部地势 _________ 。
(4)水文条件:_________和_________丰富,_________纵贯南北。
(5)生物条件:_________。
素养盘点 1.我国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为什么不如南方典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少,流水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弱,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充分。
[判断] 1.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 )
2.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花岗岩广布的地区。( )
3.观赏桂林山水最好乘船沿湘江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
答案:1.√ 2.× 3.×
二、 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_________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作用,其化学过程如下:
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1岩石的_________、透水性。
2水的_________、流动性的强弱。
1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_________、石林、峰丛、_________、_________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_________、地下河、_________、石笋和石柱等。
4.开发利用
1著名风景旅游区。
2洞穴内_________,为_________、防空、储藏等提供便利。
3导致_________和 _________,给生产和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素养盘点 2.峰林和石笋的成因完全一致吗?(综合思维)
提示:不完全一致。峰林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笋主要为流水淀积作用所致。
[判断] 1.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
2.如果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就叫峰林。( )
3.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矗立在地面上。( )
4.喀斯特洞穴易塌陷,不能为人类居住提供便利。( )
答案:1.× 2.× 3.× 4.×
[自主诊断]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的“四绝”。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
B.气候炎热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C.流水沉积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
D.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2.喀斯特地貌地形区对发展旅游业有利,但在大型工程建设中要注意( )
A.峰林 B.孤峰
C.石柱 D.地下溶洞等
解析:第1题,桂林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以流水溶蚀作用为主。第2题,喀斯特地貌区地下多溶洞、暗河,地基不稳固,修建大型工程时要注意地基塌陷等问题。
答案:1.C 2.D
... ... ...
走近桂林山水PPT,第三部分内容:析疑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桂林“山水”的成因
[主题聚焦]
走进桂林,来到漓江,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座平地拔起的山峰倒映在明洁如镜的漓江水面的画面。如巨幅水墨画。“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其最真实的写照。下图为“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图”。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请指出桂林的气候特点,说出这种气候对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作用。
提示:桂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降水多,有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气温高,水对石灰岩的化学溶蚀速度快,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快速形成。
探究2: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点,说明这种地势特点对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作用。
提示:桂林地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这种地势特点有利于地表水的汇集;地形坡度大,有利于地表水的快速流动,有利于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探究3:图示地区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分析这种岩石对桂林山水的形成起到的作用。
提示: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有利于流水对岩石的溶蚀,并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探究4:推测附近地区的植被类型,并分析植被在桂林山水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
提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茂盛,枯枝落叶腐烂后会形成有机酸,融入水中后加大水的溶蚀力,加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探究5:桂林山水为什么被评为“中国最美喀斯特景观”?
提示: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胜景。
[核心归纳]
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成因如下表所示:
1.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 D.黄山
2.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3.该地貌景观是由于( )
A.地球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
B.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
C.地球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
D.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而形成
解析: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气候和生物等条件下,水对岩石的溶蚀及淀积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所以说喀斯特地貌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B 3.D
... ... ...
走近桂林山水PPT,第四部分内容:提能力 分层集训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天坑中顺利“睁眼”。据此回答1~2题。
1.喀斯特天坑属于下列哪种地貌( )
A.流水溶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2.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
解析:第1题,喀斯特天坑是石灰岩被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A对。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平原或三角洲地貌,B错。风力侵蚀形成的是风蚀蘑菇等地貌,C错。冰川侵蚀形成的是角峰、U形谷等地貌,D错。第2题,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先是形成小溶洞②,经流水不断溶蚀,形成大溶洞①。后因顶部变薄,发生坍塌,形成④。最后形成天坑③,顺序正确的是②①④③,B对。A、C、D错。
答案:1.A 2.B
3.该地区地貌景观一般会历经下图所示的四个演变阶段。目前该地区地貌所处的演变阶段是( )
A.渗穴期 B.洼盆期
C.锥丘期 D.残丘期
4.图示地区( )
A.流水溶蚀作用显著 B.没有流水沉积作用
C.河流左岸堆积,右岸侵蚀 D.河流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5.该地山区难以生长高大的树木,其原因是( )
①气候冷湿 ②土层浅薄 ③人为破坏严重 ④地下水埋藏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5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走近桂林山水》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桂林山水
1.位置:桂林市位于__________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2.含义:桂林山水是对桂林_____资源的总称,“_____、水秀、洞奇、_____”是桂林风景的“四绝”。
3.所属地貌类型:桂林山水是典型的__________地貌。
(1)概念: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大多发育于__________广布的地区。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溶解有__________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和_____的过程。
(3)发育条件:岩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弱,决定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4.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
二、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_____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1)有利影响:许多喀斯特地貌区已成为著名的__________区,喀斯特_____内冬暖夏凉,为_____、防空、储藏等提供便利。
(2)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土容易_____,地下_____易导致地面塌陷,给城市及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 ... ...
走近桂林山水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测评
一、判断题
1.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是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
2.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
3.峰林、石柱、落水洞、孤峰等均属于地面喀斯特。( )
4.大量石灰岩的形成是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条件。( )
5.强烈的流水堆积作用,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
二、选择题
读图,回答6~7题。
6.该景观所示是( )
A.桂林山水B.长江三峡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D.九寨沟风光
7.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8.该类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皖、赣、湘B.陕、甘、宁
C.桂、滇、黔D.冀、鲁、豫
9.溶洞中的水属于( )
A.地表水B.地下水
C.河流水D.湖泊水
... ... ...
走近桂林山水PPT,第三部分内容:师生互动
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
【情景导入诱思】
桂林山水是对广西桂林地区旅游资源的总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2014年6月23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桂林为首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遗产。下图是桂林山水风光景观图和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图。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根据桂林的地理位置分析桂林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运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分析桂林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岩石条件,并思考气候和地形对桂林的水有什么影响。
(3)地理实践力——桂林山水为什么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之首?
提示:(1)桂林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2)地形特点:桂林地区东部、西部、北部山岭环绕,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并且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
(3)桂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是世界喀斯特峰林、峰丛地貌发育最典型、最精彩、最具观赏性的地区,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胜景。
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之所以典型,与这里岩石的可溶性强、水的溶蚀能力大等喀斯特作用条件优越密切相关。
而岩石的可溶性与这里的岩石条件、岩石圈相关,水的溶蚀性又取决于这里的气候条件(大气圈)、水文条件(水圈)和生物条件(生物圈)。
【对点跟踪训练】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
B.气候炎热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C.流水沉积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
D.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2.“簪山”地貌类型指的是( )
A.石钟乳 B.石笋
C.石芽D.峰林
... ... ...
走近桂林山水PPT,第四部分内容:提升素养
读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回答1~2 题。
甲:CaCO3+CO2+H2O===Ca(HCO3)2
乙:Ca(HCO3)2===CaCO3↓+CO2↑+H2O
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 )
A.甲 B.甲和乙
C.乙D.部分甲,部分乙
2.有利于甲、乙反应进行的条件是( )
①岩石的可溶性强
②岩石的透水性强
③水的流动性好
④岩石的空隙、裂隙大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甲反映了这一过程。第2题,方程式甲、乙表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影响其反应进行的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裂隙大小和水的流动性等因素。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4.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5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运用视频、图像,识别风成地貌类型。(地理实践力)
2.通过图文资料,说明常见风成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地理实践力)
3.结合不同景观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常见风成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 ... ...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预习
一、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叫风蚀地貌。
2.主要风蚀地貌及特征
长条形的称为风蚀垄,孤立的石柱称为风蚀柱,“头大、身小”的称为风蚀蘑菇,垄槽相间的称为风蚀雅丹。
二、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1.沙丘是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的。
2.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沙丘叫纵向沙垄,形似金字塔状的沙丘叫金字塔形沙丘,形状类似新月的叫新月形沙丘。
3.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 ... ...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PPT,第三部分内容:自我检测
1.判断题
(1)风蚀地貌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 )
(2)在风力作用下岩石不断变碎的过程就是风化。( )
(3)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表面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 )
(4)塔里木盆地中的沙丘是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 )
答案:(1)√ (2)× (3)√ (4)×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完成2~3题。
2.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3.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第2题,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第3题,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挟带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答案:2.A 3.C
下图是某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图。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该地区的盛行风是( )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5.此处地形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该地形为沙丘。图中沙丘的西北侧坡度缓,所以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第5题,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答案:4.B 5.B
... ... ...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PPT,第四部分内容:探究
风化与风成地貌形成的关系
风蚀蘑菇,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形成的“头大、身小”蘑菇外形岩石。请思考,影响风蚀蘑菇形成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提示:岩石先发生了风化作用,然后受到了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的岩石在岩石结构、所受侵蚀力强度方面的差异。
1.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下图示意了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如下: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裂,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图示风化过程主要受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沙砾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
2.风化和风力作用下的地貌
例题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
解析:第(1)题,流水的侵蚀作用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第(2)题,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固结成岩。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化和风蚀作用。故选B。
答案:(1)C (2)B
... ... ...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PPT,第五部分内容:当堂检测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
2.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B.植被多C.坡度缓D.降水多
解析:第1题,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的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背风坡一侧的侵蚀能力弱,应以堆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A、B、D错。故选C。第2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B对。风速慢,A错。沙丘迎风的坡度陡,C错。沙漠区,降水少,D错。故选B。
答案:1.C 2.B
日本鸟取沙丘(位于鸟取县东部沿海)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2.4千米,如图所示。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气力。完成3~4题。
3.导致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 )
A.东北信风B.盛行西风 C.夏季风D.冬季风
4.当地政府“下了很大气力”最有可能是指( )
A.从外地运沙B.持续除草 C.修筑防浪堤D.植树种草
解析:第3题,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不受东北信风影响,A错误;日本的气候为季风气候,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基本不受盛行西风影响,B错误;据图可知,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高、两侧低,鸟取沙丘位于山地的北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不可能是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C错误;日本冬季盛行西北风,可以将海边沙滩的沙粒吹向鸟取形成沙丘,D正确。第4题,根据日本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结合鸟取沙丘所处位置可知,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保护该“沙漠”必须持续除草,人们才能领略沙漠风情,故选B。
答案:3.D 4.B
5.下面四幅图反映了沙丘构造情况,请指出哪一幅是流动沙丘构造图( )
解析:沙丘具有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的特点。可排除B、D。沙丘可分为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两类。静止沙丘为多层弧形层理构造,排除C,流动沙丘为单层弧形构造。流动沙丘沙粒不断地从迎风坡向背风坡搬运,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所以A图为流动沙丘构造图。故选A。
... ...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 3.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不同..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类地形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掌握阅读、分析、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
发布于:2020-05-03 14:13:55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生物圈与植被》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地理实践力)
2.分析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 ... ...
生物圈与植被PPT,第二部分内容:自主预习
3.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1)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例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生物圈对于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
地球表层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个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识别植被类型
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自然植被有森林、草原、荒漠、沼泽等类型。
1.森林植被
2.草原植被
草原是在较干旱环境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
3.荒漠植被
(1)概念和分类:指植物覆盖稀疏、种类单一的地面景观。
(2)为适应严酷的生态条件,荒漠植被呈现的不同特点:
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以减少蒸发;
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
有的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灼热;
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3)对环境的影响:荒漠植被生产量很低,生物物质积累缓慢。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植被的影响
(1)影响原理: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
不同的热量、降水及组合状况,决定了不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特点。
(2)表现:
在热量条件满足植物生长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地区往往形成
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往往形成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往往形成荒漠植被。
(3)土壤、地形等因素对植被的影响:
同样处在亚热带气候区,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酸性土壤则利于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以森林植被为例,其功能有: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链接生活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
(3)我国存在热带雨林这种植被类型吗?
... ... ...
生物圈与植被PPT,第三部分内容:自我检测
1.判断题
(1)生物圈自成一体,与其他圈层无明显交集。 ( )
(2)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圈功不可没。 ( )
(3)常绿阔叶林叶片常绿,没有枯枝落叶。 ( )
(4)茶树适合生长在碱性土壤。 ( )
(5)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热带地区没有针叶林。 ( )
答案:(1)× (2)√ (3)× (4)× (5)√
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2~3题。
2.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3.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解析:第2题,图示的“有孔叶片”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第3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
答案:2.A 3.C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某市地理教研员王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读图,完成4~5题。
4.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
5.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B.气温C.降水D.光照
解析:第4题,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的新叶是阔叶,故选D。第5题,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答案:4.D 5.B
... ... ...
生物圈与植被PPT,第四部分内容:探究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下图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及图片。
结合材料探究: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提示:(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是环境的一面镜子,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的主要功能: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防沙,减轻灾害。
植被→地形:植被可以防风固沙,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
植被→土壤:植被丰富,保持水土;植被稀疏,侵蚀加剧。
地表植被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
残根落叶被微生物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
例题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荒漠”。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读图,完成下题。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植被恢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不同的次生林,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根系所扎的深浅不同,其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自然恢复的次生林结构较复杂、植被种类和数量更丰富、根系更发达,故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更好。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 ... ...
生物圈与植被PPT,第五部分内容:当堂检测
读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及植被类型分布简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典型植被分别是( )
A.草甸灌丛 常绿阔叶林 高寒草原 高寒荒漠
B.高寒荒漠 高寒草原 常绿阔叶林 草甸灌丛
C.高寒荒漠 草甸灌丛 常绿阔叶林 高寒草原
D.常绿阔叶林 高寒草原 高寒荒漠 草甸灌丛
2.导致甲、乙、丙植被更替的直接因素是( )
A.热量B.降水C.地形D.土壤
解析:第1题,图示给出了几个重要的信息:一方面是该区域的相对位置,据此可以确定图示区域主要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进而可推知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另一方面给出了年等降水量线,可知该区域的降水状况;三是给出了部分地区的自然带类型。根据这些信息,可以确定甲地势较高,降水稀少,自然环境恶劣,应为高寒荒漠;乙位于高原面上,地势高,降水相对较少,呈现的是高寒草原;丙地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纬度低,应为常绿阔叶林,可确定B正确。第2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降水量由甲到乙到丙逐渐增多,自然带也出现依次更替,说明这是由于水分的变化引起的,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所以可确定B项正确。
答案:1.B 2.B
广玉兰原产北美洲东南部,花大、白色、芳香,为美丽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读图,完成3~4题。
3.该树属于( )
A.常绿林B.落叶林
C.针叶林D.灌木丛
4.该树理想的生存环境特点是( )
A.干冷B.干热
C.暖湿D.冷湿
解析:第3题,广玉兰原产北美洲东南部,北美洲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条件好,植被属于常绿林,故选A。第4题,根据其原产地的气候特征,可以推知该树理想的生存环境是暖湿,故选C。
答案:3.A 4.C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6.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能使空气中CO2的含量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遗体分解都能使空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但主要的还是燃烧化石燃料。第6题,大面积的森林破坏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减少,使空气CO2浓度增加,同时,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因而造成物种的灭绝。
答案:5.B 6.D
... ... ...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野外考察的目的和一般步骤。 2.结合示例了解野外考察的内容及步骤,撰写考察报告,..
《生物圈与植被》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及其作用。 2.了解主要植被类型,掌握识别植被类型的方法。 3.了解植..
《水圈与水循环》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PPT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水圈的组成 1.地位:水圈的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____________,但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发布于:2020-05-03 14:13:54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
《生物圈与植被》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及其作用。
2.了解主要植被类型,掌握识别植被类型的方法。
3.了解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素养聚焦
1.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植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搜集资料或进行野外考察,探究主要植被的分布、类型及生长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联系生活实例,探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地理实践力)
... ... ...
生物圈与植被PPT,第二部分内容:强基础 自主诊断
[基础素养]
一、认识生物圈
1.定义:(1)狭义的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____________的_______。
(2)广义的生物圈=地球所有_______+ _______。
2.范围:包括_______的下层、_______的上层和整个_______。
3.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_______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2)对地表环境具有_______ 的作用。
[判断]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
2.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
3.生物圈对地表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
答案:1.√ 2.√ 3.√
二、识别植被类型
1.森林植被
(1)常绿阔叶林
①典型分布:一般分布在_______的_______、_______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植物_______、树冠_______,树叶叶面多呈_______。
③典型树种:如_______、_______等。
(2)落叶阔叶林
①典型分布:通常分布在_______、_______的_______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夏季_______,冬季_______。叶片多呈_______,_______ 。
③典型树种:如_______ 、_______ 、柳树、榆树、_______等。
(3)针叶林
①典型分布:成片分布在_______(亚寒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叶子呈_______ 。
③典型树种:如松树、_______等。
2.草原植被
(1)热带草原
①典型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上。
②主要特征:植物具有很强的_______,_______草木茂盛,_______草木凋萎。
③典型地区:如_______、南美洲、澳大利亚等。
(2)温带草原
①典型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_______、_______地区。
②主要特征:群落结构 _______,仅有_______,植物具有_______的特征。
③典型地区:如亚欧大陆、北美洲等。
(3)荒漠植被
①典型分布: ______________ 、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均有分布。
②典型特征:有的植物叶面______________,有的具肉质茎或叶,有的茎叶覆盖_______。根系_______。
③典型地区:非洲撒哈拉地区、中国西北地区等。
[判断] 1.沼泽不属于自然植被。( )
2.常绿阔叶林树叶叶面多呈革质,具有光泽、有毛、稍硬。( )
3.常见的落叶阔叶树种包括桦树、樟树、杨树、柳树等。( )
4.针叶林只分布在寒温带气候区。( )
5.主要由云杉、冷杉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 )
6.热带草原、温带草原都没有树木的分布。( )
7.荒漠植被根系不发达,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
答案:1.× 2.× 3.× 4.× 5.× 6.× 7.×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植物的______________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此外,还受__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2)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例如,铁芒萁指示_______土壤环境。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
(1)______________,净化空气。
(2)______________,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减轻灾害。
[判断] 1.碱性土壤利于马尾松、紫薇等植物的生长。( )
2.所有植物对环境都有指示作用。( )
3.苔藓、碱蓬指示碱性土壤环境。( )
4.城市公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育土壤。( )
答案:1.× 2.× 3.× 4.×
... ... ...
生物圈与植被PPT,第三部分内容:析疑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认识生物圈
[主题聚焦]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吗?广义的生物圈是如何定义的?
提示: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个薄层。广义的生物圈是指地球所有生物体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探究2:请指出生物圈的范围。
提示: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探究3: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物质交换过程。
提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内,并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核心归纳]
关于生物圈的几点说明
1.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范围。
2.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
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对点刷题]
1.生物圈的范围指的是( )
A.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下层和岩石圈的上层
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层
C.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全部和水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 )
A.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
B.促进了土壤形成
C.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D.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3.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 )
A.氧气 B.阳光
C.养分 D.生存空间
... ... ...
生物圈与植被PPT,第四部分内容:提能力 分层集训
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关键词“排水”和设问关键词“常年”,说明该地降水量非常大且相对稳定,选择热带雨林最合适。第2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
答案:1.A 2.C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3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据此回答3~4题。
3.索科特拉岛植被为(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有利于( )
A.散热 B.防风
C.耐寒 D.防沙
解析:第3题,从材料中看出,该地典型植物——“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且从图片中发现叶子很少,说明当地炎热干燥,故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对应植被为热带荒漠。第4题,“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主要集中在底部,因为海岛风力较大,故主要作用是防风。
答案:3.C 4.B
5.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解析: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条件。东北某林区由于山地海拔较高,垂直方向温度差别极大,从而形成植物分布的垂直变化。
... ... ...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野外考察的目的和一般步骤。 2.结合示例了解野外考察的内容及步骤,撰写考察报告,..
《生物圈与植被》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标阐释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地理实践力) 2.分析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 ....
《水圈与水循环》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PPT 第一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一、水圈的组成 1.地位:水圈的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____________,但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发布于:2020-05-03 14:13:54
0
鲁科版高中地理高中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