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诗词知识
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 “诗余”。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 长沙》。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二部分内容:写 作 背 景
《沁园春 长沙》写于1925年,这一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农民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但随之而来的革命领导权又成了党内外斗争的焦点。国民党右派想篡夺领导权,排挤共产党。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者陈独秀、张国焘主张放弃革命领导权。解决革命领导权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这年秋天领导人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写了这首沉郁豪迈的词。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三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朗读:注意正音,注意节奏,注意停顿,读出感情,要热情奔放,慷慨激昂。
舸 怅 携 稠
峥嵘 遒 遏
3、诵读、思考:上、下片主要写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下片:抒情,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
4、自由诵读并思考: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请把几个动词连起来,讲述词的内容。
立、看、怅、问、忆、记
2)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你能根据内容给每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这首词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四部分内容:上阕研读、探究
独立寒秋图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简要说其大意。点明了哪些内容?
大意: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独立”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独自一人远望凝思,与下文相照应,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表现出的砥柱中流的气概。
湘江秋景图
1. “看”领起下面哪几句?从哪些不同视角选取了哪些意象?(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2.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使用了什么手法?组成了一幅什么特点的图画?描写这幅图画有什么作用?
例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意象,就是诗中包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缺月”等意象和“独”、“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五部分内容:研读下阕
1、词的下阕“峥嵘岁月图”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从两方面 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从精神面貌和活动志趣两方面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
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作者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2、 第四幅“中流击水”图,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这一结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以拼搏为乐的凌云壮志,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3、下阕回忆往事和上阕有什么联系?
下阕的两幅画面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高度概括了词人的战斗生涯,展现了主人公昂扬的革命斗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力挽狂澜的革命气魄;另一方面,塑造了革命英雄群体形象,揭示了领袖成长的社会基础,也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上片写景抒情,以“独立” 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激荡的思绪,为“怅”“问”“忆”蓄势。接着用“看”领起湘江秋景,奠定壮怀激烈的感情基调,引出发问。“怅”由自然想到人类社会,词人激情澎湃、慷慨发问。
下片叙事,是上片的感情发展和延续。以“忆”字直贯“峥嵘岁月”图,追叙往昔战斗生活,描绘早期革命者群体英雄形象,表现豪情壮志。 “中流击水”图,展现了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回答了上片的发问。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六部分内容:主 题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秋天里的悲喜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秋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又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讨论:本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是绚丽壮美的。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读点文化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
《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领导人 领导人(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领导人① 领导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
发布于:2020-07-31 12:53:04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PPT
第一部分内容:文体知识
关于词:
1.别称:乐府、长短句、诗余。如《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
2.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沁园春 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领导人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二部分内容: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沁园春(qìn)
(2)峥嵘岁月(zhēngróng )
(3)百舸争流( gě )
(4)怅寥廓( liáo )(kuò)
(5)挥斥方遒( qiú )
(6)浪遏飞舟( è )
找出这首词中主要意象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而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请你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 清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 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三部分内容:品意象,赏豪情
1.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2.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选取两个词谈谈其中的好处
生机勃勃之景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四部分内容:深度阅读
1.讨论这些壮景与领导人的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2.领导人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3.古人描写秋天多“怨秋”“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杀凄凉、清冷惨淡,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雨秋风愁煞人” 等等,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 ,领导人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五部分内容:拓展延伸
“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心态决定着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六部分内容:小结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阕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本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景到追忆往昔战斗,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很有层次性。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七部分内容:作业设置
1.面对领导人的经历,想一想年轻的自己该怎样去做?写一写。(300字左右)
2.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读点文化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
《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领导人 领导人(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领导人① 领导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
发布于:2020-07-31 12:50:45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PPT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品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意象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鉴赏意象,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革命豪情,学习领导人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二部分内容:美词初读:读字音,明节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三部分内容:美词再读:读语言,品感情
1.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在领导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
美词又读:读意象,品人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枯藤老树,落木萧萧;
秋江瑟瑟,舸舰迷津。孤猿哀啼,归鸟徘徊,一抹斜阳冷风急。
怅寥廓,问万里悲秋,家在何方?
探究一:领导人选择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探究二: 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本诗,读出诗歌的感情。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四部分内容: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农民运动蓬勃兴起,领导人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当年10月,领导人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往昔的战斗岁月,思考着国共合作后领导权的斗争问题,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美词美读:追随伟人足迹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五部分内容:作业设置
1、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写秋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领导人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2、用300字文段写出“21世纪,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怎样做?”(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一)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读点文化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
《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领导人 领导人(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领导人① 领导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
发布于:2020-07-31 11:33:13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词的知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诗余、歌曲、长短句。
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为三种: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 “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 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二部分内容: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开展。领导人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引起反动派的缉捕,1925年10月,领导人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词朗读时的节拍停顿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
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领字后面要停顿。
如: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
(4)四字句按“二二”停顿。
如:湘江/北去;层林/尽染;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三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有哪些?
2、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3、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它们分别统领哪句?
从哪些角度描写秋景图的?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数量之多:万、层、百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透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 船只争流 鹰鱼争乐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四部分内容:领导人写秋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1929.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1935.10)
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领导人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这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五部分内容:湘江革命图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英雄气概: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读点文化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
《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领导人 领导人(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领导人① 领导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
发布于:2020-07-31 09:33:45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写法,提升就事析人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理解并借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的写作技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体察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第二部分内容:自读检查
1.注音:
叱咤( )风云 蓟( )北 莅校()
激亢( ) 大汗淋漓( )
2.解释词语:
短小精悍:
叱咤风云:
迥乎不同: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 、教育家、学术大师(《饮冰室合集》) ,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先后倡导、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入阁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特别是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第三部分内容:作 者 简 介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的散文,不少为传记和怀人之作,文字清丽、淡雅,别具一格。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苏振元
...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第四部分内容:文章内容及思路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第五部分内容:合作探究
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刻画。请找出这些相关的精彩语句,进行点评,看看这些精彩生动的词句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与修养?又是怎样完美表现的?
个性化的语言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这就是个性,从某种角度说,就像读王羲之的文章,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宁可读他的手写稿而不要打印稿。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而有趣,知识渊博,博闻强记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才华横溢、热情奔放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潇洒、稳健、自信、自由洒脱
--------正面描写
听众的反应。-------侧面描写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2)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技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 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4)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5)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第六部分内容:探究写法
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结合本文,分析怎样做到“不要长”但又要“深、远、高”的?
(1)选材精当
作者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
(2)语言精练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力求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第七部分内容:课后作业
1、小练笔:步入高中,你又结识了许多新老师、新 同学,请用学到的方法记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言谈举止,突出其人物风貌或典型性格特征。字数在400字以内。
2、做“同步练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结识作者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戊戌( ) ②莅临( ) ③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
发布于:2020-07-23 10:29:49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更虑之( )
(2)樊於期( )
(3)以药淬之( )
(4)忤视( )
(5)变徵之声( )
(6)_目( )
(7)卒起不意( )
(8)夏无且( )
(9)被八创( )
(10)箕踞以骂( )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_________
(4)右手L其胸:_______
(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1—前6),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二、背景展示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文化常识
1.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2.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3.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4.郎中:宫廷的侍卫。
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其散文主要是秦疏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 ... ...
荆轲刺秦王PPT,第二部分内容: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4.学习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播放电影《荆轲刺秦王》片段)
大导演陈凯歌拍摄的这部《荆轲刺秦王》,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荆轲是一个英雄,浑身充满着坚持己见的义无反顾的决绝,即使毁灭自身也不损大义,并以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高歌传诵千古,这节课让我们通过文字一起来感受“刺秦”这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
一、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行刺背景
二、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行刺缘起
三、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行刺准备
四、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廷刺秦王
五、结局(“轲自知事不就”——最后):荆轲行刺失败,秦王被震慑。——警示后人
... ...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与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 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解析 荆轲义薄云天,视死如归,他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
樊於期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 ... ...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答案 (1)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作信物骗取秦王的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2)写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2.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案 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其中取樊於期的人头,是详写。因为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将军,这件“礼物”取之不易。而荆轲三言两语就说服了樊将军,使其自刎献头。
作者详写这件事,是为了表现荆轲的能言善辩,也为后来荆轲能从容不迫地为秦武阳失态一事进行解释做了有力的铺垫。
另外两件事,买匕首和找副手,是略写。因为办这两件事不能表现主要人物的什么品质,所以略写了。
准备督亢的地图,因地图是现成的东西,所以未提。
这样看来,记人的记叙文,记述详略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能表现的则详写,否则略写。
... ... ...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洵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陶潜称赞“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司马迁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所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入侵的正义行动。
观点二: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是为了制止强秦侵略六国,其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侠肝义胆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值得肯定的一面。
观点三:以唯物史观来看,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单枪匹马的行刺行为,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挽救国家的危亡,只能靠富国强兵,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力量,而不能把希望寄托于行刺上。
... ... ...
荆轲刺秦王PPT,第三部分内容: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1.课本素材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督亢之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秋风萧瑟,筑声悲凉,感人肺腑。撼人心魄源于凄惨悲怆气氛的呈现。送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者“皆垂泪涕泣”,继而“皆_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之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渴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壮烈不因生命的长短而改变,壮烈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彼尊我卑”。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利拥有。人生一世譬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铿锵的跫音和深深的足迹。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让人扼腕击节;司马迁忍大辱而著《史记》,让人高山仰止;屈大夫不随俗而沉汨罗,让人一酹江月。当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是何等的壮烈;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又是何等的壮烈!生命之花只要开得灿烂,开得辉煌,花期长短之论又何足道哉!
... ... ...
核心亮点:开头、结尾(二)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先读佳作]
壮哉,荆轲
①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h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2)
1.凤头精美
(1)开头一段语言上有什么技巧?
提示 这一段在语言上运用整句、对句,上下两句工整相对,富有文采。
(2)开头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 开头一段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描述了荆轲出行的悲壮,直接呼应并丰富了题目的含义。
... ... ...
《荆轲刺秦王》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荆轲前传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
《荆轲刺秦王》PPT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风萧萧以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是荆轲离开燕国去往秦国是所吟唱的短句,歌中表达了他..
发布于:2020-07-23 10:29:26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诗两首PPT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诗坛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歌流派,这就是以《新月》月刊为阵地的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以追求“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作为诗艺目标的“新月派”。
在这个诗派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 ... ...
再别康桥PPT,第二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康桥cambridge,邻近康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
应该说,剑桥大学对徐志摩的影响极大。
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事实上,对康桥(剑桥)志摩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这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 ... ...
再别康桥PPT,第三部分内容:字词读音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 ... ...
再别康桥PPT,第四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体会,你觉得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种情感是通过七节诗歌所塑造的意境或者说图画来表达的,请概述这七幅图画的内容。并分析情感的变化。
意象在情感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本诗写有哪些意象?有何内涵?
云彩:中国古代传统意象。
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般,日暮也给人落寞之感,因此是“西天”。
借来代指美好的一切。
... ... ...
再别康桥PPT,第五部分内容:诗文解析
“金柳”“新娘”
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2.柳的意象:离别。(1)折柳送别。(2)“柳”的谐音“留”。(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伤心不过灞桥柳。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含有对林徽音的感情因素。并且“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青荇” 、“星辉” 、“笙箫”——描写康桥景观之美,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眷恋。
水草: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明净、自由自在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
提问:这首诗与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不同?
1.离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作者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的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之感。
2.特殊的离别气氛。一般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以“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感而产生的沉重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3.独具慧眼的意象选取。一般离别时,诗人眼中会有高楼大厦,会有车水马龙,也有送别的人,但本诗作者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以独特的清新感。
因此此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 ... ...
再别康桥PPT,第六部分内容:探究讨论
诗人为什么用“轻轻”、“悄悄”来描绘他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呢?
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康河给诗人最美的印象是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的喧哗去惊扰康河的宁静。
诗开头一节与结尾一节能否互换?
明确:不可以。
“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作铺垫。而“悄 悄”放在最后,与上一节中的“沉默”相呼应,开头 “轻轻”重在表达来时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的黯然神伤。
本诗体现了新月派诗歌风格,具体表现在哪里?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音乐美——音节和谐,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
... ... ...
再别康桥PPT,第七部分内容:课堂总结
通过对三首诗歌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意象着手体味诗歌意境的方法。要注意的是,答题时要按一定的步骤进行。
《马嵬》PPT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李商隐(公元813858),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 背景简介 李..
《锦瑟》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情境导入 你知道这些名句吗? ①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
《锦瑟》PPT 第一部分内容:品读鉴赏之忆 谁识义山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发布于:2020-07-23 10:28:57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赤壁赋》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有关背景和“赋”的文体特点。
2. 把握主客问答这一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3. 理解作者借清风、明月阐发的“变与不变”的哲理,学习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 ... ...
赤壁赋PPT,第二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v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几经起落,一直被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他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七集》等。
... ... ...
赤壁赋PPT,第三部分内容:题目解说
北宋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后人又称“文赤壁”,并非赤壁大战处。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后人称“武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已。
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到达湖州,七月底遭到逮捕,罪证是他的一些诗文。这些诗文中流露出一些牢骚,表达了苏轼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却成了他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将他投入大狱,讯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御史台,是行政监察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内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苏轼在狱中受尽诟辱折磨,幸得亲友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课文为《前赤壁赋》。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到达黄州,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开辟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取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佛、老思想中求得解脱。同时,他在躬耕农事和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又感到了温暖。
... ... ...
赤壁赋PPT,第四部分内容:课文探究
1.文章第一段第二、三句是怎样写月出之前的情况的?
先写景后叙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水兼写风,“徐”字从触觉写清风之柔缓,“不兴”从视觉写风之轻柔,这句描绘出秋江的澄净,这也是主客内心的写照。“举酒”句是直接写主客饮酒吟诗的雅兴。
2.文章第一段第四至七句,写月出之后的情况,写景叙事各有什么特点?
(1)写景生动形象。“徘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明月似对游人有所依恋;“横”“接”讲究炼字,描绘出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水天连成一片的情景。
(2)叙事意境开阔,重在感受。“浩浩乎”与“飘飘乎”前后照应,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之乐,溢于言表。
3.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的“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种理想。歌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有何作用?
作者借助想象,先运用正面描写,用比喻描写箫声;再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舞潜蛟”“泣嫠妇”写箫声之悲凄。这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相悖,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从而引出下文主客之间的问答。
5.”苏子愀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几句是如何描写所游之地的?
先从吟诵古人诗句写起,“月明星稀”两句是由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似有意,若无意。从诗句推想开去,然后写到眼前地形,把曹操推到背景正面。两个带有启发性的问句,使文章起了波澜,也引起人们的怀古之情。
... ... ...
赤壁赋PPT,第五部分内容: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问答,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 ... ...
赤壁赋PPT,第六部分内容:深入探究
1.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 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①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②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然逝去,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就更加不值一提了,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2.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如何?这两种情绪相同吗?
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但这两种喜悦并不相同。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这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逐步升华。
① 第3 段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本文的思想感情转入悲凉。
苏轼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② 第4 段文章思想感情得以深化,又一次泛起波澜。
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而后,苏轼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的方面进一步申说。
4.《赤壁赋》怎样体现了儒、释(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本有矛盾,但苏轼却将其统一了起来:治世以儒,治心以佛,治身以道。这就形成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这固然是儒家士大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佛家虚无主义的色彩。事物的瞬息变化中蕴含着永恒,苏轼的“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自佛、道思想的启示。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虚无空寂。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他独特的文化品格。
5.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① 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综合运用。
先通过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升起、大江辽阔等的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着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叙写了对“美人”的思慕,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达了不可言状的哀伤。然后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在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② 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偶句中用韵贴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
③ 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古板凝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好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 ... ...
赤壁赋PPT,第七部分内容: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壬(rén)戌(xū) 窈(yǎo)窕(tiǎo)冯(pín溃┬橛风
桂棹(zhào)嫠(lí)妇 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舳(zhú)舻(lú) 旌(jīng)旗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 扁(piān)舟 匏(páo)樽
蜉(fú)蝣(yóu) 无尽藏(zàng)枕藉(jiè)
2.通假释义。
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3.古今异义。
白露横江 (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 ( 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 ... ...
赤壁赋PPT,第八部分内容: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焉:_________________
(2)白露横江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一苇之所如纵: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凌万顷之茫然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倚歌而和之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绝如缕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子愀然愀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正襟危坐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其破荆州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知其所止 客喜而笑
C. 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东方之既白
D.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解析:C 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介词,在/ 介词,被;B 项,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承接;D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
3. 对下列句子中加色词的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泣孤舟之嫠妇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下江陵
A.①② 相同,③④ 不同
B.①③ 相同,②④ 不同
C.①② 相同,③④ 相同
D.①③ 不同,②④ 相同
解析:①② 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③ 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④ 是名词用作动词。
... ... ...
《赤壁赋》《*登泰山记》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理当而格峻,气清而辞雅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
《赤壁赋》《*登泰山记》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赤壁赋 一、知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①,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
《赤壁赋》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
发布于:2020-07-23 10:21:45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读点文化常识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片,为双调。
(2)词牌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题,揭示词是一首写景抒怀词,地点是长沙。
1.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领导人
领导人(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长沙,是领导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驿站。从1911年到1923年,他在此度过了长达13年之久的青春岁月。他先后在此读书、任教,创办新民学会,主编《湘江评论》,成立了湖南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收获了美好的爱情。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到老家韶山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赴广州,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当年的“峥嵘岁月”,因有此作。
(1)百舸(括В┱流: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意指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
(2)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3)峥嵘(zhēn rón溃┧暝拢盒稳莶黄椒驳乃暝隆
(4)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5)挥斥方遒(qiú):指的是青年人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二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独立 寒秋,湘江 北去,橘子洲 头。看 万山 红遍,层林 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 霜天 竞自由。怅 寥廓,问 苍茫大地,谁主
携来 百侣 曾游。忆 往昔 峥嵘 岁月 稠。恰 同学 少年,风华 正茂;书生 意气,挥斥 方遒。指点 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 当年 万户侯。曾 记否,到 中流 击水,浪遏 飞舟?
请找出全词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字,看看该如何诵读。
所谓“领字”,就是位于句子的最前面,用来带领句子的字。它是指将一个字或两三个字用在一句词的开头,以领起下文,贯通词意。它可以领起本身这一句,也可以领起下面两三句甚至更多的句子。一般在诵读时,应在领字后稍作停顿,由此形成顿挫与流利相结合的乐感。
“看”“恰”。
本词善用“领字”(指能领起一两句乃至三四句内容的字),上片中“看”领起后面七句,下片中“恰”领起后面七句。
读领字时应注意:
①凡领字,都要单独成拍,后面要稍作停顿;
②领起内容要读得稍快有力,当一气呵成。“看”字后面的内容当一气读之,要读出一种气势,一种壮阔的气势、自由的气势、奋发的气势;“恰”字后面的内容当一气读之,读出一种接涌而来的当年情景,一段奔腾激扬的少年岁月。
(一)抓住词句,把握思路
本词以作者的活动为主体,请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立、看、怅、问、忆。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词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承接过渡。
本词上片写作者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是非常自然的,衔接也是非常巧妙的。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是什么?这一问句与上片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1)大概意思: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2)内在联系:这一问句是对上片“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问句再次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二)品味语言之美
结合全词,赏析“独立寒秋”中“独”字的妙处。
①“独”字表现出作者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那种顶天立地、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②与下片中“携来百侣曾游”中的“百侣”形成对照,由上片中的个体诗人形象过渡到下片中的群体青年形象。
赏析炼字之妙,需从以下五个角度入手:
(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意与暗指意、双关意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要读出其弦外之音。
(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要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它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3)看是否能营造意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三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二 探究与比较
一、深度探究
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是肃杀悲凉的,而领导人笔下的秋景却与古人的传统咏秋在感情色彩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
试比较这两首词在结构、表现手法、内容主旨、风格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描绘景色,下片抒发雄心壮志。《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湘江秋景”图,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作者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社会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沁园春·雪》上片描绘北国风光,下片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②都运用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③都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了“风流人物”。
④都很豪放,意气风发。
不同点:①表现手法上,《沁园春·长沙》主要写的是实景;《沁园春·雪》则是虚实结合,上片前十句是作者眼前的实际景物,而后三句则是作者心中憧憬的虚景。
②内容主旨上,《沁园春·长沙》表达的是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沁园春·雪》表达的是中国人民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中,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③风格上,相比较而言,《沁园春·长沙》没有《沁园春·雪》那么大气磅礴,感情也没有那么波澜壮阔。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四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三 拓展与延伸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2)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忆秦娥·娄山关》
(3)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4)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7)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10)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领导人 领导人(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领导人① 领导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
《沁园春长沙》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情境导入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
发布于:2020-07-23 10:19:19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鸿门宴》PPT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一位是出身楚国贵族,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西楚霸王;一位是出身卑微、吃喝好赌,却能知人善任的草莽英雄,两人虽差别巨大,但结局却出人意料,造成这种结局的转折点正是那场充满杀机与戏剧性的“鸿门之宴”。
“鸿门宴”演绎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刘邦又是如何在宴会之上逃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 ... ...
鸿门宴PPT,第二部分内容:文本研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8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收集传说。继承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史事。其人物传记,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有很强的艺术性。人物形象塑造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它不仅是一部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在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县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被项羽杀害。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
秦主力军被项羽打败后,刘邦顺利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收买民心,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废除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拥护,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演绎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 ... ...
鸿门宴PPT,第三部分内容:基础梳理
飨( ) 说( ) 美姬( )
鲰( )生 卮( )酒 有S( )
玉i( ) _( )目 目眦( )
按跽( ) 参乘( )
彘( )肩 不胜( ) 刀俎( )
【规律方法】
巧辨被动句
一、用“于……”作补语
(怀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用“为……”作状语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三、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四、在谓语动词前用“被 ”字的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 ...
鸿门宴PPT,第四部分内容:课堂探究
1.熟读课文,简述一下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分为以下几个小内容: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婚姻之约→项王留饮→范增举i→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出逃→张良留谢→项王受璧→沛公除奸。
2.从文中找出有关项羽和刘邦的片段描写,分析两人性格各有何特点,并作简要陈述。
3.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情节的高潮,分析一下该情节。
【提示】宴会上情节可谓是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范增数目项王”,举佩,暗示项羽杀刘邦,气氛渐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刘邦以“如厕”之名逃脱。
该情节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是否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几个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4.具体分析樊哙的性格特点。
【提示】樊哙粗犷而又机智,宴会上的一番陈辞,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能言善辩。表面上声色俱厉,大加指责,暗中却把项羽抬到了很高的地位。
... ... ...
鸿门宴PPT,第五部分内容:布置作业
如果你是范增,面对宴会上项羽的表现,会做何感想?请写成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鸿门宴》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按线索梳理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2.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手法。 3. 探..
《鸿门宴》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语设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
《鸿门宴》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飨士卒( ) (2)鲰生( ) (3)奉卮酒为寿( ) (4)玉i( ) (5)樊哙( ) (6)..
发布于:2020-07-23 10:18:59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优美的汉字》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汉字的起源
仓颉,传说是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
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
概念: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
特点:方笔居多,圆笔较少,线条较纤细,字形不统一,繁简悬殊,异体字多,字体的形体结构尚未定型。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度仍然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大篆→ →小篆
上承金文、下启小篆
规整均匀,字形有简化,象形程度降低
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图为汉隶
特点:运用连笔、难辨认、有审美价值
类别: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 ,图为张旭写的草书。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
... ... ...
优美的汉字PPT,第二部分内容:练习:
请把以下几个字归类:
霏、棋、基、期、冈、苦、辜、固、闺、病、闷、攻、故、蜚、江、枯、荠、辩、
... ... ...
优美的汉字PPT,第三部分内容:汉字的文化
... ... ...
优美的汉字PPT,第四部分内容:作业
请你用优美的汉字来说说自己名字的意义。
《优美的汉字》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汉字的起源 汉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变而成。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图画和符号,它就是汉字的前身。现在..
《优美的汉字》PPT 第一部分内容: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
发布于:2020-07-23 10:18:39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领导人。
领导人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三十九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领导人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二部分内容: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阕”。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三部分内容: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领导人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领导人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舸 gě
怅 chàng
寥廓 liáo kuò
峥嵘 zhēng róng
遒 qiú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四部分内容:整体把握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 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五部分内容:结构分析
起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铺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换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铺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结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六部分内容:“意象”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1、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2、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1、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喜爱。
2、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鹰飞的矫健和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七部分内容:问题探究
1、在这首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领导人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
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3、下阕追忆往事,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1911年,18岁的领导人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4、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八部分内容:艺术特点
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情与景的交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 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 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 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九部分内容:延伸阅读
1、领导人词欣赏
2、比较阅读领导人和陆游同题的词
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分析:领导人笔下的梅花是乐观的,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又孤芳自赏,坚守节操至死不渝,这皆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领导人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又无私;陆游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使命,但却不得志。尽管如此,他却没改变过自己的志向,所以他笔下的梅花愁苦、寂寞又孤芳自赏。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读点文化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
《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领导人 领导人(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领导人① 领导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
发布于:2020-07-22 10:21:23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领导人①
领导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领导人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②。
[伴读] ①“二十八画生”是毛主席最有特色的笔名。你知道这个笔名的由来吗?(毛|)
②领导人书法别具一格,自有一股雄放之气,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二部分内容:二、知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蓬勃兴起。领导人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广东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是年秋天,领导人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触景生情,书就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三部分内容:三、明文体
词,起源于隋唐,成形于五代,兴盛于两宋。最初称为“诗余”“长短句”“乐府”“曲词”“曲子词”。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风格,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规定了字数、平仄及押韵等,标题规定着词的内容。③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④。
[伴读] ③注意标题和词牌的区别哦。一首词,可以没有标题,但是不可以没有词牌。
④词牌《沁园春》背后,有一个并不美丽的故事啊。美不美,已经成为过往,只有《沁园春》如同一杆大旗,矗立词坛,历久不衰。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四部分内容: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百舸争流( ) ②寥廓( )
③橘子( ) ④怅寥廓( )
⑤峥嵘( ) ⑥浪遏飞舟( )
⑦挥斥方遒( ) ⑧沁园春( )
⑨万户侯( )
2.识字形
3.辨词义
(1)意气·义气
[辨词]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也可指志趣和性格,还可指由于主观或偏激而产生的情绪;而“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选词] ①青春骑行体验团整装出发,无惧风雨,_______风发。
②拉小团伙,讲哥们_______,这是部分青少年中很不好的习气。
(2)寥廓·辽阔
[辨词] 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寥廓”多指天空宇宙,空间范围。如:寥廓的天空。“辽阔”多指地域,平面范围。如:草原辽阔。
[选词] ①文化城,是一幅展现了碧空_______、内涵深厚的巨幅宝卷。
②中国是一个疆域________、海陆兼备的国家。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五部分内容:主旨归纳
本词为记游之作。上阕写景,下阕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上阕提问。下阕从“谁主沉浮”入手,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万山红遍”的现实情景到追忆往昔“浪遏飞舟”的“峥嵘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鲜明深刻地表达出豪迈的革命激情。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六部分内容: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万类入笔绘秋景——领导人诗词中的情景交融艺术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在观察、描绘客观景物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的主观情感。而领导人面对这湘江秋景,胸中涌动的是革命的豪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所以他笔下的秋景也就带有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呈现出生机勃发的画面。
1.本词上阕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阕是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观察景物类别顺序等。
答案 景物: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
顺序: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2.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是这首词最显著的特色。请根据上阕具体分析一下。
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概括景色特点——分析景中所蕴含的感情。
答案 词中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词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3.(拓展延伸)回顾初中学过的领导人诗词《沁园春·雪》上阕写景部分,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答案 这两首词上阕都色彩明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文辞华美。但细观之下,又各有不同。《沁园春·长沙》体现了青年领导人对世间万物充满了探索和好奇之心,仰观俯察,细致入微,以至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都历历如在目前。《沁园春·雪》则体现了中年领导人的形象:将个人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并握于股掌之中,雄视天下。这时候看世界就观其大略,变成了粗线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多大的庞然大物在他眼中也成了芥子。
任务探究二 平字见奇,陈字见新——领导人诗词中的炼字艺术
“炼字”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领导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上皆炼得好字,使得全句气韵生动,令人刮目相看。
1.上阕“独立寒秋”一句中的“独立”一词有何妙处?
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是运动的”。
答案 这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浓眉深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独立”显现出词人卓尔不群、激流勇进、器宇轩昂、顶天立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与那些“端坐独钓”洁身自好的隐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本文写景的文字中哪些动词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赏析。
答案 “染”“争”“击”“翔”“竞”“携”“指点”“激扬”“粪土”“遏”等动词的使用,使意象鲜明而灵动。“染”字写出“层林”在秋天颜色由浅入深的动态变化过程,突出色彩的艳丽;“争”字,给碧绿透明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雄鹰展翅的矫健和在直视无碍的江水中鱼游的自由畅快;“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携”“指点”“激扬”“粪土”“遏”等词彰显王者之风、领导本色,表现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
3.(拓展延伸)课外阅读领导人的诗词,找出你认为有精彩炼字艺术的词语相互交流。
诗歌炼字除了关注动词外,还要注意一些修饰语、叠词等。
答案 如《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飞”字,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再如《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中的“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
... ... ...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读点文化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
《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领导人 领导人(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沁园春长沙》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情境导入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
发布于:2020-07-22 10:20:06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鸿门宴》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语设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个个故事凝成了厚重隽永的华夏文化,哺育着后人。两千年前,项羽和刘邦的一次宴会,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而且宴会上成败得失还不断启示着后人。今天这节课开始咱们就一起学习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鸿门宴》。
... ... ...
鸿门宴PPT,第二部分内容:诗文解析
一.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共526500字.目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的体例介绍: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表是各个时期的简要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 ... ...
二.正音朗读(略)
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
... ... ...
三、时代背景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营地。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成为以后“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胡亥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 ... ...
四.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七段,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哪几部分?
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局与尾声。
2. 全文的线索和顺序是什么?
以“鸿门设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故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 ... ...
五具体分析课文:
1.具体研习第一自然段.
① .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② .讲解和翻译(略)
③. 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与“鸿门宴”事件有何关系?
1、无伤告密(导火线)
2、亚父定计(范增进言)(激化)
④. 思考问题:结合上下文,找出“项羽大怒”的原因.
... ... ...
六.写作特点:
(一).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谨,富有戏剧性。
(二).多样化的人描写方法:
1.在矛盾中冲突出刻画人物;
2.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描写;
3.运用对照、映衬手法刻画人物。
(三).语言精练生动,富有个性。
... ... ...
七.项羽失败的原因
1.你如何看待项羽的“为人不忍”?
“妇人之仁”?or“君子之度”?
“项王为人不忍”,你认为项羽的“不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处?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
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
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
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2.下面是《史记全本新注》编者概括的有关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分裂天下,引起争斗;
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
三、放逐义帝,诸侯叛乱;
四、专恃武力,失去民心;
五、自矜功伐,不善用人。
3.下面我们看看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如何论述自己成功及项羽失败的原因的: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知人善任,故胜券在握;
项羽刚愎自用,故惨败敌手。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的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英雄末路。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独特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抗鼎拔山还是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辉煌与悲壮。
... ... ...
八、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9个)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S─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S……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具─俱 :具告以事
二.古今异义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现在别人。今: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⑥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7)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山东省
(8)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北省。
(9)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河南省。
(10)寿 古:敬酒。 今:长寿
《鸿门宴》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按线索梳理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2.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手法。 3. 探..
《鸿门宴》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飨士卒( ) (2)鲰生( ) (3)奉卮酒为寿( ) (4)玉i( ) (5)樊哙( ) (6)..
《鸿门宴》PPT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一位是出身楚国贵族,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西楚霸王;一位是出身卑微、吃喝好赌,却能知人善任的草莽英雄,两人虽差别巨大,但结局却出人意料,造..
发布于:2020-07-22 10:19:49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登泰山记》PPT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烘托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特色。
... ... ...
登泰山记PPT,第二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b,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 ... ...
登泰山记PPT,第三部分内容:题目解说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 ... ...
登泰山记PPT,第四部分内容:知识卡片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 ...
登泰山记PPT,第五部分内容:课文探究
1. 开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作者鸟瞰泰山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表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2.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旅程特点: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3.请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
由南麓登→循中谷入→越中岭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写泰山山顶雪后美景的名句,请赏析。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试分析。
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 ... ...
登泰山记PPT,第六部分内容:主题归纳
这篇游记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 ...
登泰山记PPT,第七部分内容:深入探究
1.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思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按照“交代泰山地理形势、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的顺序描写的。
文章紧紧围绕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带领我们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2.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绘景摹色各有特色,找出具体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明亮。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山水画一般,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3.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分析。
本文巧用烘托来突出景物特征。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h”“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引人想象,生动有趣。
... ... ...
登泰山记PPT,第八部分内容: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汶(wèn)水 南麓(lù) 砌(qì)石
磴(dèng) 徂(cú)徕(lái) 晦(huì)日
绛(jiàng)色 若偻(lǚ) 樗(chū)h(pú)
石罅(xià) 膝(xī)盖
2.通假释义。
须臾成五采(“采”同“彩”,色彩)
多平方,少圜(“圜”同“圆”,圆形)
3.古今异义。
横至于泰安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石苍黑色,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指数是2 的乘方;平方米。)
... ... ...
登泰山记PPT,第九部分内容: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自京师乘风雪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长城之限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皆谓之天门云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磴几不可登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苍山负雪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烛天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
B.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C.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D. 月出于东山之上
解析:B 是代词,指代东谷;其他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C.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D. 稍见云中白若樗h数十立者,山也。
答案: D
解析:D 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 ... ...
《赤壁赋》《*登泰山记》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理当而格峻,气清而辞雅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
《赤壁赋》《*登泰山记》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赤壁赋 一、知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①,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
《登泰山记》PPT课件3 学习目标: 一、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文章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三、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神游泰..
发布于:2020-07-22 10:19:08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情境导入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领导人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1.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初步掌握鉴赏词的方法。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背诵全词。
3.体会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树立远大志向,写出自己的感受。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二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领导人,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领导人同志直接领导湖南的农民运动。
领导人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次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秋色和大好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1.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2.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3.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游泳”等
4.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领导人的《卜算子·咏梅》
5.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6.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本文特色可概括为“重在写景,景中有情”和“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上阙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下阙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三部分内容:研读课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 开篇第一句描写了什么?
【提示】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江西面的湘江中。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2. 赏析词句,品味语言。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
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1)色彩美给欣赏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①红遍、尽染 ②碧透 ③百舸、江流、浅底④鹰 ⑤ 长空 ⑥鱼
(2)层次美给欣赏者以丰富的形象想像力。
有全景,也有特写;
有远眺,也有近观;
有仰视,也有俯瞰;
有静态,也有动态。
(3)情感美给欣赏者以细腻入微的感染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
绚丽多姿的秋光秋色,
动静相融的秋声秋景,
蓬勃恬淡的秋韵秋味,
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在领导人诗词中,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中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 长沙》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四部分内容:课文小结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五部分内容:布置作业
1.背诵本首词。
2.搜集领导人诗词,进行诵读欣赏。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读点文化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
《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领导人 领导人(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领导人① 领导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
发布于:2020-07-20 10:32:17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思维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
2.语言目标:品读文中的重要语句。
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 ... ...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PPT,第二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任务活动一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阅读课文,把“工匠精神”的内涵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把握文章观点、论证方法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 (1)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2.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答案 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由作家的话引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不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二)赏析文中语句
3.“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这句话。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4.“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请结合全文,品读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它的内涵是: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是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
... ... ...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PPT,第三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二 探究与拓展
一、深度探究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由3 000个零部件组合而成。结构精巧,工艺复杂,铸造精致,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工艺技术,令人叹为观止。它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世界“青铜之冠”。
材料二 3 000多家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380多亿支,占世界总供应量的80%……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的缺失和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现实。为此中国企业每年需支付2亿元外汇,制造商生产一支圆珠笔的利润还不足1分钱。
1.铜车马让世人惊艳赞叹,圆珠笔却让国人唏嘘遗憾,两相对比,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示例)铜车马的辉煌,来自原料的精挑细选、工艺的精巧极致和工匠的精心雕琢。可以说,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锻造出了“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而当前圆珠笔的制造,核心技术靠“山寨”,核心材料靠进口,暴露出我国圆珠笔行业核心工艺的缺失和工匠精神的缺位。造笔者看重于“多销”,满足于“薄利”,不思探索,甘为他人“打工”,更暴露出该行业甚至社会上重量不重质的心理弊病。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什么是“新工匠”
①家用菜刀有两大品牌,张小泉和双立人。
②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③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迭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④在今天的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二十分之一,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则差距可能更大。
⑤我们要找的“新工匠”,应该是双立人,而不是张小泉。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全国老字号品牌超过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究之根源,正是有新旧之别。譬如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能各自崛起,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⑥但是,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超越,甚至使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枷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
⑦云南白药由云南伤骨名医曲焕章发明于1902年,被视为止血神药,其配方、工艺列入国家绝密。早年的白药,为粉末状的小瓶封装,一姓单传,百年不变。也是从十多年前开始,这家企业在王明辉的带领下大开大阖,先后从散剂开发出胶囊剂、酊剂、硬膏剂、气雾剂、创可贴等新品类,甚至还进入牙膏、洗发剂等快消品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公司。如果固守曲老药师的小瓶模式,云南白药恐怕迄今还是一家偏居南国一隅的小而美作坊。由此可见,具有“新工匠”精神多么重要啊!
⑧真正的“新工匠”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价值。
... ... ...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PPT,第四部分内容:附:资源与积累
1.“工匠精神”的来源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 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
2.“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
企业不能盲目学习和引进日本式管理。日式管理最值得学习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做法。这种精神就是匠人精神。所谓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益管理就是“精”“益”两个字。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他们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
... ... ...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背景回眸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一、知背景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
发布于:2020-07-15 10:46:03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百合花》《*哦,香雪》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审美)目标
1.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赏析小说的语言美,体会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赏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的人物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有美好人性的彰显,青春色彩的飞扬。不过,不同时空里,人物的个性特点会有所不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两篇精美的小说,去领略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转型背景下,青春活力的涌动,鲜明个性的呈现,去欣赏作者独特视角下的人物美、人情美。
... ... ...
第二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任务活动一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开端(1~23段):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发展(24~42段):①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高潮(43~55段):②通讯员壮烈牺牲,新媳妇给他缝衣服
结局(56~57段):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
2.小说以“百合花”为题的寓意。
答案 (1)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用“百合花”借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2)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百合花”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情美、人性美。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理解重点句子
1.“在家时你干什么?”“帮人拖毛竹。”“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我”与小通讯员的这段对话看似普通,却意蕴丰厚,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什么内涵?
答案 这段话介绍了小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小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革命要求。
2.“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答案 因为“她”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病员,为他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会感到羞涩,放不开手,但这句话真正的意图是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此时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做铺垫。`
3.在谈到借被子被拒时,小通讯员说:“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答案 这两句话表达了小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不满,也为下文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了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辞的窘态。
4.“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答案 由上文知道一个×营的通讯员负了伤被送到包扎所,“我”马上想到了“我”的同乡,“我”很担心他,所以“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想知道通讯员“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最后一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其实暗示了“我”对那个通讯员的关心、牵挂、惦念。
... ... ...
1.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43年参加新四军,历任二分区文工团、一师服务团演员,苏中公学俱乐部戏剧干事,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团员、组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文艺月报》编辑、作品组长,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四幕话剧《800机车出动了》(合作),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话剧剧本《不带枪的战士》获南京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创作过程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同年,《人民文学》第6期转载。后收入《百合花》《茹志鹃小说选》等小说集中。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如是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岸战斗的时间,正是1946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入夜以后,月亮越升越高,也越来越亮,战斗打响了。最初下来的,都是新战士,挂的也是‘轻花’。越到战斗激烈,伤员下来的越少,来的却都是重伤员。有时担架刚抬到,伤员就不行了。担架就摆在院子里,皓月当灯,我给他们拭去满脸的硝烟尘土,让他们干干净净地去。我不敢揭开他们身上的被子。光从脸上看去,除了颜色有些灰黄以外,一个个都是熟睡中的小伙子。我要‘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这种感情确乎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就有的。我就着那天上大个儿的圆月,翻看着他们的符号,记录他们的姓名、
... ... ...
任务活动一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引子(1~4段):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5~61段):姑娘们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发展(61~70段):①香雪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高潮(71~77段):②香雪实现愿望,换取铅笔盒,徒步返回
结局(78~81段):香雪深夜归来,姐妹相遇,共同欢呼
2.小说以“哦,香雪”为题的好处。
答案 (1)题目清新可人,富有诗意。
(2)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
(3)题目中加“哦”字,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所作所为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欣赏形象之美
1.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
答案 (1)①相同点: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有着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的向往和追求。
②不同点: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们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她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能松能紧的尼龙袜。
香雪更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她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2)①直接原因: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的同学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希望能拥有和她的同学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女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②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在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2.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你认为她爱慕虚荣吗?
答案 这并不是因为她爱慕虚荣。
(1)那个铅笔盒的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却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了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2)香雪觉得女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赶快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她要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 ... ...
1.作者简介
铁凝,1957年出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2.背景展示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的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3.作品评价
(1)个人评价
铁凝: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还有别的什么?能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也许这是我的奢望。——《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2)外界评价
①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孙犁《谈铁凝新作〈哦,香雪〉》
②1982年发表《哦,香雪》,标志着作者的创作又上了一层楼。乍看起来,作品似乎较单薄,细一琢磨,方见出其中丰厚的意蕴。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而被火车带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一次平生未有的徒步三十里夜路之苦。愿望委实不大,但又那么的庄重、坚定;所得也微不足道,然而她又是何等的自得和欢欣。假如我们把她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念(哪怕是微小的)的坚韧追求,也理解为她对由学习文化所带来的新的生活的热望所作出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她的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她的精神是多么值得赞美!一列火车,使我们看到了沉寂的山村所发生的变化;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的人生追求!铁凝把她以小见大、平中求奇的创作特长充分地施展出来了。
——白烨《评铁凝的小说创作》
... ... ...
第三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
《百合花》与《哦,香雪》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 (1)《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即整个故事是由参与到情节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作为故事人物讲述出来的。
如在“护送”这一情节中,叙述者“我”作为一个临时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去的女文工团员,性格开朗,落落大方,而刚参军的通讯员正好相反,叫他护送一个女同志到包扎所,似乎比接受一次战斗任务艰巨多了。由于叙述者“我”参与到事件中,在与人物的交往过程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叙述,并使叙述者“我”的思想感情与隐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因而,读者能透过作品感受到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人物——一个外表朴素整洁、充满青春活力、纯真可爱的小通讯员形象。
综观全文,叙述者“我”无疑是“可信的叙述者”,作品较为明显地传达着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及其信念,即军民鱼水情如百合花般纯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众多庄严的战争题材中,《百合花》通过特定的叙事途径,更多地展示了人情美、人性美,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氛围,进而烘托出作品的深层含意。
《百合花》以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小说之所以能在众多用慷慨激昂的笔调书写战争题材的小说中独领风骚,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叙事模式有关。
(2)《哦,香雪》则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摆弄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这就是所谓的“扇面展开”情节,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东西粗略叙述,有如远景,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东西正面叙述,有如中景,描写在精与粗之间;而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其人形象和她的铅笔盒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处理。因此,小说不断地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台儿沟姑娘、台儿沟的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
... ... ...
《百合花》《*哦,香雪》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清新俊逸茹志鹃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了,细节丰富..
《百合花》《*哦,香雪》PPT 第一部分内容:百合花 一、识作者 永远绽放的百合花茹志鹃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①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PPT课件2 预习检查 1、注音: 千里迢( )迢 谨( )记 一模( )一样 闻嗅( ) 2、解词: 不屑:形容轻视 谨记:小心地记在心上 3本文作者是_____著名作家____..
发布于:2020-07-15 10:44:51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劝学》《*师说》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一、识作者
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①,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伴读] ①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在国都附近建造的学宫。“祭酒”指的便是稷下学宫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二、知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②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伴读] ②他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位大师了。
三、拓知识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治又兼用“礼”治。③
[伴读] ③荀子强调礼法并治,难怪一位大儒,却培养出两位法家——韩非和李斯。
... ... ...
第二部分内容: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譬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
文章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
任务探究一 对照鲜明,立论严密——品读文章的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 ... ...
第三部分内容:任务设计
1.本课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 《劝学》第四段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师说》在第二段借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2.(拓展延伸)《劝学》和《师说》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都使用对比论证,按照下面示例的分析,自选论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分析:反面+正面→对比点
写作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是与人争的,争的是名,是利,是片刻的虚荣,是永远的欺骗。苏东坡先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凭着满腹才学,争来了官职,争来了荣誉,争来了名声,争来了一帮朋友。但当造化将他推向人生的低谷时,一切都化为乌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至此,他方悟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是他放弃了恃才傲世之气,放下了功名利禄之心,这才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个“放”字,将一道神秘的天光引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从此横空出世。
... ... ...
第四部分内容: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师旷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材料三 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习近平《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1.翻译画线句子。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案 点亮了蜡烛走路比起摸黑行走,哪一种更好呢?
2.材料一和荀子《劝学》在“劝学”的方法上,有何相同点?
答案 材料一和荀子《劝学》都用到了比喻手法。材料一,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运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面设喻等多种比喻手法阐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 ... ...
《孙权劝学》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等文学常识,熟记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重点) 2.分析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
《劝学》《*师说》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
《师说》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助读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人们在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
发布于:2020-07-15 10:44:33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三首诗,把握朗读节奏,并背诵这三首诗。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圣”。他们,一个喜欢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一个奇伟瑰丽的世界;一个擅长把现实中的风物纳入诗中,让一个个意象成为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载体。二人的风格,自是非常不同,差别也非常明显。
与杜甫一样,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的诗更加通俗易懂,因为据说他每首诗都务必要让老妇人能够读懂。
让我们走近这三位大诗人,研读他们的诗歌,体会他们与众不同的高超技艺和属于他们的情感吧。
... ... ...
第二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一)诵读诗韵
1.诵读全诗,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
这首诗可分为两大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这一层又分三小层。
第一小层:梦前
海客 谈 瀛洲,烟涛 微茫 信 难求;
越人 语 天姥,云霞 明灭 或 可睹。
天姥 连天 向天 横,势拔 五岳 掩 赤城。
天台 四万 八千 丈,对此 欲倒 东南 倾。
第二小层:梦境
我欲 因之 梦 吴越,一夜 飞度 镜湖 月。
湖月 照 我影,送我 至 剡溪。
谢公 宿处 今 尚在,渌水 荡漾 清猿 啼。
脚著 谢公 屐,身登 青云 梯。
半壁 见 海日,空中 闻 天鸡。
千岩 万转 路 不定,迷花 倚石 忽已 暝。
熊咆 龙吟 殷 岩泉,栗 深林兮 惊 层巅。
云 青青兮 欲雨,水 澹澹兮 生烟。
列缺 霹雳,丘峦 崩摧。
洞天 石扉,訇然 中开。
青冥 浩荡 不见 底,日月 照耀 金银 台。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一)赏析技巧
1.本诗为何开头不谈天姥,而是从“海客谈瀛洲”写起?
答案 (1)以虚衬实,瀛洲难求,而天姥可睹,因而才梦游天姥而不梦游瀛洲。
(2)把天姥与神山瀛洲并提,使天姥山也带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后面梦境的描写做铺垫。
2.诗人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答案 诗人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
3.明代王思任在《天姥》一文中写道:“天姥(比之于天台),仅当儿孙内一魁父(‘魁父’指小山丘),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天姥山和天台山相比很矮,只能算是儿孙辈的一个小山丘,怎么可能“势拔五岳掩赤城”呢?)你是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的?
答案 (1)诗人运用夸张的写法,如同他写头发是“白发三千丈”,写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2)诗人笔下的天姥山完全是其内心主观想象的产物,现实中没有哪一座山是他笔下的天姥山。
... ... ...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中亚碎叶城(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家迁绵州明县(现四川江油)。少年时期就广学博览,10岁观百家,15岁观奇书,好剑术,自幼就有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自称其抱负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26岁时,出蜀远游,历访名山道观,广泛结交,并树立较高的声誉。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受权贵谗毁,被迫离开京城。“安史之乱”爆发后,应征加入永王李U的幕府,李U被肃宗消灭后,受累入狱,被流放到夜郎(现贵州桐梓),途中遇到大赦,重获自由,后病逝于当涂(现属安徽省)。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诗风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被贺知章称为“诗仙”,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作者延读
李白心灵里的故乡
李白的故乡究竟在何处,这些年始终没有停止过纷争。
故乡,其实就是一种回望,由现实里的无意触发,突然对自己最难忘最信赖最依靠的故土故地故人故情产生一种意念性的向往。它是抽象的具体,又是具体的抽象。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大着胆子学着诗仙的狂放,喝下几杯酒,迈着醉步走进诗人心灵之门。这时,你就会发现诗人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
... ... ...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一)诵读诗韵
1.诵读全诗,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体会用韵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 哀,渚清 沙白 鸟飞 回。
无边 落木 萧萧 下,不尽 长江 滚滚 来。
万里 悲秋 常 作客,百年 多病 独 登台。
艰难 苦恨 繁霜 鬓,潦倒 新停 浊酒 杯。
这首诗押i韵,“回”“杯”古音分别为huái和puāi。
(二)初步理解
2.诗歌主要写重阳节登高,哪些诗句是写登高所见?哪些诗句是写登高所感?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答案 (1)前两联写登高所见,后两联写登高所感。
(2)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这首诗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哀”字在首联及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2)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3)“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猿啸、鸟飞顿时带上了伤感色彩,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同时,这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
2.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评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一下这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 ... ...
第三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
1.本课三首诗均是人生失意之作,请简要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失意之情的。
答案 李白通过梦游天姥的幻境,抒发了自己无拘无束、任意驰骋、对现实强烈的不满情怀;杜甫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心系家国的复杂感情;白居易则通过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联想到自己被贬的悲凉境遇,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失意。
2.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和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哪些特征?
答案 (1)浪漫主义作品,感情强烈,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夸张。
(2)现实主义作品,注重细节及体验的真实性,常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3.《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并序》这两首诗都充满了想象力,请说明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 (1)《梦游天姥吟留别》全篇想象奇特,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
(2)《琵琶行》在描写琵琶女演奏时运用了联想、想象、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4.本课的这三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并序》是古体诗,《登高》是近体诗(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一谈古体诗与近体诗各有哪些长处。
答案 (1)古体诗不拘字数,可以让作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尽则止;押韵灵活,可以让作者根据所写内容与表达的情感适时换韵,不必以文而害意。
(2)近体诗讲究平仄格律,因此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平仄互间的格律美、错落有致的参差美;讲究对仗,因此具有成双成对的整齐美;字数句数固定,因此具有凝练浓缩的精致美。
相关链接——古体诗和近体诗
中国古代诗歌(不包括词、曲),从形式上可以大体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从时间上说,古体诗在前,近体诗在后。古体诗指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它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格律分明,所以又叫格律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诗成笑傲凌沧洲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识作者 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盛唐最..
《琵琶行(并序)》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园林建筑,名叫琵琶亭。为什么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园林,会以琵琶来命名呢?话还得从公元815年的一首诗..
发布于:2020-07-15 10:43:54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拿来主义》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一、识作者
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鲁迅
鲁迅(1881—1936)①,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伴读] ①巧记鲁迅生卒年:他对反动派左边一巴掌(18),右边一巴掌(81),合起来为鲁迅的出生年(1881),两巴掌加起来是(36),即鲁迅死于(1936)年。
二、知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三、明文体
杂__文②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伴读] ②杂文,是鲁迅一生战斗的主要武器,是他战斗业绩的最重要最光辉的一部分。在黑暗的年代里,鲁迅杂文如同威力无穷的匕首投枪,刺破阴霾,横扫鬼域。
... ... ...
拿来主义PPT,第二部分内容: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任务探究一 论中设喻 形象说理——分析文本中的比喻
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如果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可以用具体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道理,用浅近的事物来阐明深奥的道理,具有一定的论证作用。鲁迅是运用比喻论证的高手,需要我们在学习文本时仔细品读。
1.本文充分发挥了比喻论证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 本文中作者用“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文化遗产),作者在这一举例之喻内部嵌套三处小喻,构成排喻,一个“孱头”,一个“混蛋”,一个“废物”。“孱头”代表了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混蛋”代表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代表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用比喻写出了当时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三种做法,显示了非“拿来主义者”的三种可笑行径。
除此之外,还有“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之喻。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用“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用“姨太太”比喻纯粹的糟粕、腐朽的东西。比喻的运用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2.(拓展延伸) 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以生命为本体,寻找多方面多角度的喻体。
答案 (示例一)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示例二)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 ... ...
拿来主义PPT,第三部分内容: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节选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材料二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作作品时候的借鉴。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的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节选自领导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凌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节选自鲁迅《看镜有感》)
1.下列关于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要兼收并蓄。
D.《看镜有感》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接受外来文化,提供着深刻的启示。
解析 A项,“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错误,材料一中的表述是“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相互排斥”一说错误。B项,“文明的交流互鉴……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并没有说“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C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原文说“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2.指出材料三第二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答案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壮健者比喻积极、主动、自信的文化心态,衰病者比喻消极、保守、自卑的文化心态。二者对比,形象鲜明地批判了当时畏惧、抵制外来文化的现象。
《拿来主义》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
《拿来主义》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关于杂文 杂文古已有之,到20世纪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
《拿来主义》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
发布于:2020-07-15 10:43:36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荷塘月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根据景物描写来揣摩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
... ... ...
荷塘月色PPT,第二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 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 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 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方面转为以散文为主,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1931 年,朱自清留学英国, 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① 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② 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③ 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④ 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⑤ 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 ... ...
荷塘月色PPT,第三部分内容:题目解说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白色恐怖,反动统治者大肆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的残暴行为。据说名称源于法国巴黎公社时期。1789 年7 月巴黎公社成立。政府军在普鲁士军队的帮助下,对公社成员发动攻击。公社成员也群起反抗。因为一时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帜,公社的一名女工从自己穿的红裙上撕下一块红布,作为公社的标志。从此,红色便成为一切进步热情、反抗不义的阶级解放的符号。与此相对,大肆杀害革命者的政府军旗帜为白色,于是“白色”便代表了反动、保守势力,而由其发动的恐怖镇压行动,就是所谓“白色恐怖”。
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直至1949 年败退台湾期间,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异见人士进行迫害,这一时期也称“白色恐怖”。
本文写于1927 年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四一二政变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苦闷与彷徨,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面对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既无法投笔从戎进行革命,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不满与憎恶,心中充满了抑郁与挣扎。怀着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文中流露出想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终无法超然的复杂心情。
... ... ...
荷塘月色PPT,第四部分内容:课文探究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悲,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妙处”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令作者不能摆脱的苦闷而言的,“受用”一词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到这块难得的“乐土”之后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哀愁转变为淡淡的喜悦。
3.写荷塘都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① 写荷叶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
② 写荷花用了拟人、博喻。“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娇媚多姿;“明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③ 写荷香用了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④ 写荷波与上文“弥望”“田田”呼应,突出荷叶之密之盛;写流水“脉脉”,显示其有“情”。
4.作者是怎样来写月色的?“泻”“浮”“洗”“笼”四字好在哪里?
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以及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树影的描写来写月色。“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字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洗”字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的纯净;“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这些字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雾、叶、花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 ... ...
荷塘月色PPT,第五部分内容:主题归纳
文章以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为线索,通过对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朦胧、景致恬静优美等生动细腻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体验,反映了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感受到现实压抑,向往自由生活,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与复杂心境。
... ... ...
荷塘月色PPT,第六部分内容:深入探究
1.有人说本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本文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文章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写了一次夏夜游,呈一个圆形;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再到不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哪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2.文中“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如何交织展现的?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
① 淡淡的哀愁。
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不宁静”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的描写都是对这种低沉情绪的诠释:小路是曲折、幽僻、寂寞的;塘边的树是蓊蓊郁郁的;月光是淡淡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虽有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显现出作者心中的失落感;想起古人采莲的情景,作者又发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想回到梦中的江南,作者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这种种表现都是“淡淡的哀愁”融入其中所致。
② 淡淡的喜悦。
与“淡淡的哀愁”并存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正是作者想摆脱愁绪而欣然前往荷塘寻求快乐的原因。晚上没有月光时阴森森的小路,在“满月的光里”却显得很好;作者在寂静中“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好像“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独自受用这美妙的荷塘月色,将自由的思绪寄情于无边的美景中,由赏景而思古,联想到古人热闹的采莲场景。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融入全文之中。
正是这“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展现,给幽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使作者笔下的荷塘之景变得淡雅、安谧、柔和,同时真实自然地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3. 联系作者的经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在行文中有何作用。
(1)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 江南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1920 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 年。其间,他不仅得以再次领略江南的锦山秀水之美,而且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江南见证了他一段自由、美好的生命历程。
② 作者对江南充满热爱与向往。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南方》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③ 眼前的荷塘月色美景,让作者触景生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回忆起古时江南采莲的美好与乐趣,又以《西洲曲》里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内心寻求宁静而不得的失落与惆怅。月下荷塘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怎能不“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呢?
(2)这句话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
“惦着江南”有身处忧愁之中而回忆往昔的美好的意义。从行文来说,这一句话是对前文忆江南内容的收束与小结,同时又是从忆江南回到眼前现实的过渡,是从眼前景到忆江南,再到眼前现实的转接。
4.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
① 写荷塘,动静结合。
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② 写月色,虚实结合。
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下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故都的秋 一、识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
《荷塘月色》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领导人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发布于:2020-07-15 10:43:18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乡土中国》PPT
第一部分内容:【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写作目的
《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四、内容简介
1.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2.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 《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 《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 ... ...
乡土中国PPT,第二部分内容:【任务设计】
任务一 阅读第一至第三篇,完成如下任务。
1.摘抄出各篇的论点句,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
[示例] 第1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3篇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前3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第一篇的行文结构。
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请展开讨论。
[提示] 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 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以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示例2] 不赞同。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而记录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任务二 阅读第四至第十一篇,完成如下任务。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
2.阅读第四篇至第八篇的内容,思考:按照内容这几篇应如何分类,并说明理由。
[提示] 第一种分类方式:四、五篇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六、七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第八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四、五、六、七篇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第八篇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第四篇为一组,五、六、七、八篇为一组,其中五、六、七、八篇都是围绕第四篇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就是每一篇都单独成为一组。当然,还可以把五篇不分组、合成一组。
3.想一想,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提示]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
... ... ...
乡土中国PPT,第三部分内容:【知识导引】
心得式读书笔记也叫读后感。就是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针对原文的某些论点进行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读书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要想写好心得式读书笔记,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去写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感触肯定很多,如果像开杂货铺一样,一股脑地写上去,必定使文章平平,不够深透。所以动笔前要认真考虑、剖析,加以提炼,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去写。可以遵循原作的中心思想去写,也可以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件事物、一句精彩的语句来写,扣住一点,深入发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要注重联系实际
写心得式读书笔记的关键是联系实际,表达感触。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历史教训,也可以评论当下局势;可以回忆幼年时日,也可以写班级或家庭情况。但最主要的是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叙说、评论相结合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要说理。叙说是评论的基础,评论是叙说的深化。
四、心得式读书笔记常用“引—议—联—结”四步结构法
1.引——环绕感点,引述资料。
“感点”即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环绕感点,就是要有的放矢地引述原文:资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资料长的,或摘抄有关重要词句,或概述重要内容。
2.议——剖析资料,提炼感点。
“提炼感点”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既可就原文观点剖析所引的内容,也可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挖掘,透过表象看实质。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宗明义的办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宽。
“联系实际”可以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历史上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下手,摆现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之更有说服力。
4.结——总结全文,提高感点。
“提高感点”指的是在总结全文的部分,要对前文所提观点进行进一步强化。可以对前文提出的疑问进行回答,也可以对原文写作意义进行评价,提出期望。不论如何结尾,都要与前文观点相联系,进行恰当的回扣。
... ... ...
乡土中国PPT,第四部分内容:【写作任务】
阅读完《乡土中国》后,请针对全书或者某一章节内容,写一则心得式读书笔记。
【写作示例】
读《乡土中国》有感
为什么说乡土中国?我的理解是“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文明为傲,生活在广阔的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们倾情地付出,离开农村出门打工的年轻人也会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一份浓浓的情意,也会对自己的家乡有所挂恋。而作者笔下的乡土社会则是对中国基层的这样一个群体以及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的描写。它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认为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因为乡土社会过得比现代社会慢,在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乡土社会仿佛变得漫长起来,无论是从发展还是从生活节奏上来说,乡土社会的人们更加懂得如何生活。同时乡土社会也是一个安定的社会,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而这种安定是相对的,是指变得慢。如果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是安定的,书中举了英国为例,说英国正是由于社会中的领导阶层却又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动的,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英国的大革命再一次验证了乡土社会的安定。
那么乡下人为什么都十分羞于读书,原来,乡下人的生存空间是熟人间的团体,这个特殊团体之间传情达意的工具是表情、动作、声音等,文字在熟人之间是多余的,甚至会受到异时异地的“困扰”。同时乡下人也会通过打招呼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就比如当我每逢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看见爷爷和村民们打招呼的时候都是从很远的地方开始打招呼,我记得有次盛夏的中午,爷爷通过小河谷的呼唤判断出来那一个声音就是刘爷爷的声音,我很好奇爷爷怎么会分辨出来,原来爷爷对他已经非常的熟悉和了解了。
... ... ...
发布于:2020-07-08 10:54:40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包身工》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夏衍( )
②猪猡( )
③惺忪( )
④皮辊( )
⑤嘈杂( )
⑥水门汀( )
⑦籼米( )
⑧谄媚( )
(2)多音字
相称( )
称赞( )
锭壳( )
甲壳( )
屏息( )
屏障( )
气哄哄( )
哄骗( )
起哄( )
... ... ...
二、词语积累
(1)褴褛:_______________
(2)见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假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点提醒:容易用错对象。
(4)三差二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听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点提醒:容易用错语意、语境。
(1)营利·盈利
营利:谋求利润。
盈利: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
①省招办要求,高招咨询活动不得以__________为目的,严禁社会中介机构和非普通高校招生单位参与。
②招商加盟,商机资讯,给您提供__________赚钱的捷径。
... ... ...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祖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剧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有《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二、背景展示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发表在《光明》的创刊号上的。“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的生活极为痛苦。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从苏北地区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罪恶的包身工制度。
三、文化常识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所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特征是写真纪实,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个特点。
... ... ...
包身工PPT,第二部分内容: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1.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在三十年代,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 ...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
B.课文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时,作者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并没有具体地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描写她们的生活,通过一个个个体的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C.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E.《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通过描写当时的实际状况,曲折地反映社会黑暗,表现了作者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 ... ...
1.根据包身工的活动,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答案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2.文中“褒词贬用”(有时“贬词褒用”)的句段较多,请择其部分作简单分析。
答案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句中的“慈祥”“佳肴”本是褒义词,在句中转化为贬义了。老板提供的这些菜叶,对包身工而言已是难得的美食,反衬包身工的饮食条件之恶劣;对老板而言,却能从包身工身上榨取到更多的利润。这样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老板残酷剥削包身工的愤慨。
(2)“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句中的“饲养”,可看作“贬词褒用”,形象地表现了灾荒中的父母把儿女包给带工老板的无奈和辛酸,表现了带工老板为了利益不仁不义的丑恶嘴脸。
... ... ...
包身工PPT,第三部分内容: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1.课本素材
(1)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2)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有些工厂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竟然置劳动法规于不顾,出现了使用童工、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以及减少劳动报酬等丑恶现象。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应警惕包身工的悲剧在新时代的重演。
我们可以将《包身工》放进文学作品集里,将它当成一篇文章去欣赏;我们也可以将“芦柴棒”放在记忆里,将她当作人物形象去分析;我们还可以将上海杨树浦福临路的那家东洋纱厂放进历史里,把它当成一个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意义,然后一起去谴责它;我们更应该正视这种现象,避免悲剧在新社会重演,更好地把握未来。
2.课外素材
男子坚守大桥年救助名轻生者
2013年9月10日,第十个“世界预防自杀日”,陈思记得清楚,这也是他坚守南京长江大桥救人的十周年纪念日。十年间,这位来自宿迁的壮实大汉,在大桥上救下了256个轻生者!
从前两年开始,45岁的陈思越发觉得力不从心,眼睛花了、血压居高不下,他开始琢磨是否已经到了结束这份“事业”的时间。
但从桥上走下来之前,他想揭开一个埋在心底已经6年的秘密。陈思说,这也是他十年坚持救人唯一未了的心愿。
2013年6月,因为血压长期在“180/110”的高位(重度高血压)降不下来,陈思在妻子的催促下到南京鼓楼医院检查,“医生说我血液里的含铅量太高了”,应该是长期在大桥上,吸入太多汽车尾气的原因。
在此前6月9日的一次救人过程中,陈思就明显感觉到身体大不如以前。当天上午10点半,在南京长江大桥南堡西侧,大约200米正桥上,一个中年妇女准备跳桥轻生。生死瞬间,陈思箭步上前死命拉住,但对方执意寻死。
... ... ...
核心亮点:写法、语言(二)
作文命题:有人说:“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细细体味这句话,确实如此,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这个温柔的枕头,我们得以安然入眠。因为,有些事情,也许不为人所知,但躲不过良心的审视,尤其当午夜梦醒时,也是良心靠灵魂最近的时刻,此时怎样才能安然入眠?你是否认为这时拥有一个“温柔的枕头”很重要?
请以“良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 ... ...
《包身工》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记叙文 记叙文: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
《包身工》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
《包身工》PPT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近些年来,弱势群体这一字眼频现报端。在这个群体中,农民工、童工、私企小煤窑矿工 常常与讨薪、挨打、逃跑、惨死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你知道这..
发布于:2020-07-03 10:35:21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 准确朗读课文,背诵全诗。
2. 感知和理解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通常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 ,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借古讽今。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二部分内容:基础知识
领导人(1893——1976),中国现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领导人流传的词共有63首,他的主要著作收在《领导人选集》、《领导人文选》。他创作的诗词大多气魄雄浑、波澜壮阔,记载着诗人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作于1925年。
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革命形势大好。
1925年深秋,领导人去广州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4、词的别称:曲子词、诗余、乐府、长短句。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三部分内容:诗文解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此句交待了哪些内容?
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
环境——湘江北去
游者——独立
此句的正确语序应该是什么?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领起了哪几句诗歌??诗人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秋色图?
群山中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
品读诗句,讨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遍” 写出红之广,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染” 像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透” 画出江水碧绿清澈。
“争” 画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景象。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击” 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
“翔” 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竞” 写出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四部分内容:自由辩论
我们这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年,与领导人他们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想比,我们究竟缺什么?
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历史使命感
深远而雄浑的思想气魄
少年有大志,一生能大为。青年应该敢为人先立大志,从进入高一开始早起步,踏实奋进。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读点文化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
《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领导人 领导人(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领导人① 领导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
发布于:2020-06-30 10:54:44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