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PPT
0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体会其形式特点;把握朗读节奏,并背诵这两首诗。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他们二人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便有了他们自己鲜明的烙印。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作品,细心体味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表达技巧。
... ... ...
第二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一)诵读诗韵
1.边诵边读,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这首诗的押韵特点。
对酒 当歌,人生 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 苦多。
慨当 以慷,忧思 难忘。何以 解忧?唯有 杜康。
青青 子衿,悠悠 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 至今。
呦呦 鹿鸣,食野 之苹。我有 嘉宾,鼓瑟 吹笙。
明明 如月,何时 可掇?忧从 中来,不可 断绝。
越陌 度阡,枉用 相存。契阔 谈,心念 旧恩。
月明 星稀,乌鹊 南飞。绕树 三匝,何枝 可依?
山不 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 吐哺,天下 归心。
【注】“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三句的节奏从语法角度讲应该是“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但在朗诵时一般要处理为在中间断开。
①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
②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
(二)初步理解
2.《短歌行》一诗的诗眼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
相关链接——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答案 诗眼是“忧”。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人才难求。
3.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 第一部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第二部分:渴望贤才,礼遇嘉宾。第三部分:渴盼人才,忧思难解。第四部分: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短歌行》一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的抱负,诗中引用了很多典故来表达诗人的决心。请找出诗中用典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相关链接——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另外,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使用典故,可以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答案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从而表达了自己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原句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曹操借用这些诗句,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态度,意在告诉贤才们,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原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无论治国还是治学,都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曹操化用了这几句,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书中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引用此事,是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并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2.除了用典,《短歌行》一诗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相关链接——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答案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 ... ...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风格慷慨悲凉,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观沧海》等。
(2)曹操爱才惜才故事两则
①陈琳原是袁绍手下,在袁绍征讨曹操时袁绍命其写了一篇檄文,檄文通篇都是说曹操的不是,罗列了大量的罪证,并骂曹操的祖宗三代。后来陈琳为曹操所俘,很多人提出要杀他,但曹操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没有杀他也没有监禁他,还是让他继续做文书方面的工作。对于檄文的过激语言曹操只是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你骂我就好了不应连我祖父父亲都骂。
②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向袁绍献计奇袭许昌,却没有被袁绍采纳。后来许攸的家人因为犯法而被逮捕。袁绍外宽内忌,在审配的谗言下总结各种事件后认为许攸是曹操的奸细,于是便赶走了许攸。许攸左右的人建议他去投靠曹操,于是许攸就星夜前去投靠曹操。曹操听见许攸来了,认为有了许攸所知道的袁军的情报就一定能打败袁绍,于是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帐外迎接许攸。
(3)作者延读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 ... ...
归园田居(其一)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文,理解大意
(一)诵读诗韵
1.边诵边读,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明这首诗押韵的特点。
少无 适 俗韵,性本 爱 丘山。误落 尘网 中,一去 三十 年。
羁鸟 恋 旧林,池鱼 思 故渊。开荒 南野 际,守拙 归 园田。
方宅 十余 亩,草屋 八九 间。榆柳 荫 后檐,桃李 罗 堂前。
暧暧 远人 村,依依 墟里 烟。狗吠 深巷 中,鸡鸣 桑树 颠。
户庭 无 尘杂,虚室 有 余闲。久在 樊笼 里,复得 返 自然。
押韵特点 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n韵)。
(二)初步理解
2.题目中的“归”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请用诗中原句回答:①诗人为何而归?②归往何处?③归后如何?
答案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3.诗中“______”字表明了诗人对自己出仕的追悔之意,诗的最后两句则表明了诗人对脱离官场的________之情。
任务活动二 体悟情感,赏析技巧
(一)体悟情感
1.诗中“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表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的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这两个比喻,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从而表达了他对官场极大的厌恶。
(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的自比。这两个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后深受束缚,极不自由,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
2.“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答案 (1)“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
(2)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3.“虚室有余闲”中的“虚”是何意?这句诗作何理解?
答案 (1)“虚”有“空、虚空”之意,“虚室”即“陈设简陋的房子”。这句诗可以理解为:住在陈设简陋的房子里觉得很清闲。
(2)“室”还可解释为人的内心,“虚室”则有“空明的心境”之意。如此,这句诗就可以理解为:空明的心境使人拥有了闲适的情趣。
... ... ...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因出身庶族而受人轻视,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
辞职回家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六七年。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隆安五年冬天,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三年(404),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入幕不久,诸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辞职隐居。
义熙元年(405)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同年三月,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之去职。
当年八月,在叔父陶逵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81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彼时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41岁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挂冠归田。
(2)作者延读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
... ... ...
第三部分内容: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
1.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而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是逃避仕途的。请分析一下,他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
答案 (1)二人人生态度的不同,源于各自的出身及地位。曹操作为汉末军阀,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能量,他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处在这一位置上,自然是要把建立一番功业作为人生目标。而陶渊明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家境一般,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但动荡的社会、龌龊的官场却是他改变不了的。理想与现实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其厌恶官场,向往自然。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和曹操的人生态度正是“穷”与“达”的体现。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的“进”与“退”仍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2.放弃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最终选择归隐,你如何评价陶渊明的选择?你还能为他提供怎样的建议?
答案 (示例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我觉得坚守官员的职责,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知识分子。
(示例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官场当然应尽自己的努力为百姓谋福利,努力改变官场昏暗的状况,但是如果力量有限,不能做到,独善其身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示例三)孔子当年周游列国,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从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使他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陶渊明可以像孔子一样,退而从教,兴办教育,培养人才,让学生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3.先秦时代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到了汉代,五言诗逐渐发展兴盛起来。请对比阅读《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并简要分析一下,与四言诗相比,五言诗的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 (1)五言诗由于增加了一个字,内容的含量扩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句子成分,从而能更好地叙事抒情。
(2)四言诗朗读时大抵以两个字为一组,显得较为单调、板滞。五言诗的朗读节奏可为“二二一”式、“二一二”式,组合方式较多,在同一首诗中可不断变换,有灵动之美。
(3)五言诗的句子组合方式多样,可以与感情的起伏转折相应。而四言诗句式较单调、板滞,其能适应的多为庄重、舒缓的感情,不能适应多种感情表达的需要。
... ... ...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预习 一、魅力作家 1.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者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短歌行 一、识作者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
《诗三首》PPT免费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