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难点)
3.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素养)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 ...
t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 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 ... ...
朗读课文,回答: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引论)
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分析问题(本论)
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结论)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其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丁教授认为《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二部分内容:第二课时
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分析多样的论证方法。
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语之间存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我们一般写议论文时,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作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作者是科学家,而且深受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 ... ...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
本文促使我们思考今天的教育。在我们身边,“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处理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我们在学习中应多动手实践,重视实验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 ... ...
❶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❷多种论证方法有机结合。
(1)引用论证。如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
(2)举例论证。如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后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3)对比论证。如本文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 ... ...
1.下列词语中加点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 ... ...
学完本课,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写一篇读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
发布于:2020-08-13 08:43:00
0
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二部分内容:深入探讨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三部分内容: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推究。致:获得。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四部分内容:课堂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
发布于:2020-08-13 12:42:11
0
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1):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三部分(12):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二部分内容:研读课文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1)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如:列举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的道理。作者用在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2)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三部分内容:拓展延伸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屠呦呦通过几十年的夜以继日的不停地实验研究终于提取出了青蒿素。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四部分内容: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这篇文章,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
发布于:2020-05-03 13:38:23
0
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的、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二部分内容:预习反馈
一 读一读字音
学识 博闻强识
魔法记忆:记少余多法,在书面语中表“记号”“记”之义时读“zhì”,如“博闻强识”;在其他义项中均读“shí”,如:学识。
二 写一写字形
páng huáng( )
xiù( )手旁观 不知所cuò( )
三 记一记词义
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例句: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我们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主动上前帮忙,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例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公开了许多先进装备,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力量,美日有些不知所措。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三部分内容:初读感知
导思1.文章开头部分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指出中国学生学习自 然科学,应该有怎样的方法?
导思2.作者运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分析实验精神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四部分内容:精读品味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答案】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答案】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五部分内容:研读探究
1.【主题探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主要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列举的事例为:一是第④段举了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二是第⑫段中举了“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的事例。王阳明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的观点。“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观点。两个事例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
2.【思路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案】本题可运用议论文论证过程分析法进行分析。文章一开始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淹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以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总结全文。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六部分内容:归纳总结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1.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②举例论证。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③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2.通俗易懂、事例生动。
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七部分内容: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些图片展示的是由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 ——L3实验室实验验图景。看了这些图片,希望同学们增强信心,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的实验精神,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发布于:2020-05-03 13:38:23
0
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
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有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二部分内容:字词积累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三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
格,推究,探察;致,获得。
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四部分内容:细读感悟
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五部分内容:写法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第六部分内容:课后作业
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个话题写篇短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发布于:2020-05-03 13:38:22
0
八年级下册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 ... ...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páng ) 徨
(2)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 ...
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通过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初步阅读本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1)段:中国学生如何学习自然科学
(2)----(12)段:
(2)谈“格物”、“致知”
(3-5)传统并未真正“格物”、“致知”。
(6-12)现代科学需要“格物”、“致知”。
(13)段:希望我们做到“格物”、“致知”。
... ... ...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
4、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学生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
6、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7、用课文原话回答,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 ... ...
阅读2-5自然段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是为什么呢?
归纳: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
补充: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 ... ...
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朗读: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怎样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积极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 ... ...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作者认为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么该?
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 ... ...
方法探究: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A、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B.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11段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C、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 ... ...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一方面在科学上有着重要性:科学的进展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另一方面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的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够使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个人行动上,都能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通过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会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会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 ... ...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课堂小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论证结构:
中心: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发布于:2020-05-03 11:34:21
0
八年级下册
议论文考点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
1、举例论证
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
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4、比喻论证
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 ... ...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肇(zhào)事 格物致知
彷徨(páng huáng)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
... ... ...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自主学习(阅读第1、2、3、13自然段)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 ... ...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 ... ...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发布于:2020-05-03 11:34:21
0
八年级下册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难点)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
... ... ...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本文选自《散文选刊》1999年第2期,有改动。本文是作者在被《t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 ...
丁肇中( ) 朱熹( ) 测量( )
彷徨( ) 儒家( ) 不知所措( )
埋没( ) 格物致知( ) 袖手旁观( )
徨( )彷徨 儒( )儒家
惶( )惶恐 孺( )孺子
煌( )辉煌 懦( )懦弱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端正心性。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顿管理家政。
... ... ...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第一层(2)
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第二层(3~5)
从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三层(6~12)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 ... ...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引用《大学》里面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从解释中国传统教育的出发点说起,简明扼要地解释“格物”和“致知”的含义,既点明题旨,又表明这个观点由来已久。
... ... ...
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是为什么呢?
归纳: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
传统的中国教育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 ... ...
阅读6-12自然段
朗读: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怎样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积极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 ... ...
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一方面在科学上有着重要性:
科学的进展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另一方面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现在的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够使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个人行动上,都能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通过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会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会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 ...
1.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2.本文采用了哪些说理方法?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为了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观点,作者首先引用了《大学》里的话证明,由于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作者又举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事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
这个道理。为了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作者先讲道理,从正面分析什么是真正的实验精神,然后联系现实,指出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联系自己的经历举例说明传统教育的弊端,进一步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探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 ... ...
1.思路清晰、缜密。
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全文思路清晰,说理严密。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论述充分有力。
文章在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如反面事例,文中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的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探讨获得知识,与现如今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 ... ...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参考答案: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旦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二、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示例一:用手指捏鸡蛋,轻而易举就可以捏破;可是把鸡蛋放在手心捏时,无论怎样都不能把鸡蛋捏破。经过探究,我明白了,这是力的均衡原理。
示例二:在两只玻璃瓶里分别放进五只蜜蜂和五只苍蝇,然后将瓶底对着亮光,瓶口朝向暗处。几个小时后,五只苍蝇均找到了出口爬了出来,而五只蜜蜂全部撞死了。查阅资料得知,蜜蜂把光亮方向视为唯一的出路,只知道往前飞,而苍蝇并不死盯着那点光亮,碰壁后知道往后看,最终得以逃生。蜜蜂和苍蝇一死一生,说明了一个道理:前路受阻,应该适时向后看。被困于瓶中的苍蝇向后看,或许是一种求生的本能使然。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发布于:2020-05-03 11:34:20
0
八年级下册
议论文考点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 ... ...
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
1、举例论证
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
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4、比喻论证
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 ... ...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合作探究(阅读第3~12自然段)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 ... ...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发布于:2020-05-03 11:04:44
0
八年级上册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推究。致:获得。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
... ... ...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
... ... ...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德育
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自然段):分析问题。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三部分(13 自然段):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 ... ...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发布于:2020-05-03 11:04:44
0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