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近作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一生致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唯心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著有《论衡》,体现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订鬼》就选自该部著作,批判了当时的天命神邪说。
2.主题解说
本文力图从心理方面解释人为什么相信有鬼,有事实根据,有合理分析,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①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古义:那个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②觉见卧闻,俱用精神(古义:睡醒;今义:睡觉)
③顾玩所见(古义:欣赏,玩味;今义:玩耍)
... ...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感悟】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生死存亡、生息繁衍……这些都是因为自然的伟力而浑然一体,自然天成。所以人应当顺应天意,不必强自己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
(1)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所以得了病卧床不起,就害怕鬼来。
(2)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人生病见到鬼,正如伯乐看马、庖丁看牛一样。
(3)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胡思乱想的结果,有时从眼睛里显露出来,有时从嘴里显露出来,有时从耳朵里显露出来。
... ... ...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8.翻译句子。
(1)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胡思乱想,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
(2)二者用精至矣。
这两人是用心到了极点。
9.“无非马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说说“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式;仔细端详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马的。
10.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其意思是:___________。
11.“何以效之”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
12.选文列举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__________”的道理。
... ... ...
《订鬼》PPT课件2 背景资料: 自古以来,鬼神迷信是剥削阶级赖以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尤其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篡夺农民起义成果建立刘汉王朝以后,多种矛盾和自然灾害空前严重,使东汉社..
《订鬼》PPT课件 作者简介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代表作:《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这部著作讨论到哲学、政治、..
发布于:2020-05-03 11:34:42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马说》解题: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韩愈早年,怀才不遇,三次上书宰相而志不得通,尔后入朝为官, “有见辄言” ,为除弊政又两次遭贬。深感当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出于愤世不遇之情,遂有《马说》一文面世。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 ... ...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分析文段二: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2、找出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无知的谴责和讽刺。
... ... ...
理解分析: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样的人?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人;
“千里马” 比喻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 ... ...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你认为怎样才能多出人才?怎样才能人尽其才?
《马说》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思考探究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
《马说》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
《马说》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
发布于:2020-05-03 11:34:42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795—800),其实,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对埋没人才强烈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 ... ...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 称——著称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因为 虽——即使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1、本段表达作者观点的一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 ... ...
韩愈其人有杰出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
(1)贞元11—16年,韩愈初登仕途,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但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2)贞元19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减免赋税,被贬为阳山县令。
(3)元和14年,韩愈上书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几招杀身之祸。
坎坷的仕途,致使其一生心情抑郁,“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千里马”“伯乐”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人才
伯 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 ... ...
归纳整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现在写作“只”,只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现在写作“饲”,喂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中考试题选
1.依次写出文中“------”处应填入的语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3.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马说》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思考探究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
《马说》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
《马说》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
发布于:2020-05-03 11:34:42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郡望昌黎,人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散文创作成绩斐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主题解说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 ... ...
5.重点聚焦
师: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情才不遇的心情。
6.知识卡
关于马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 ... ...
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尚书·咸有一德》)
【译文】任用官吏时一定找贤才,自己左右的辅佐大臣更须才德兼备者。
【感悟】“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是两种对立的用人之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政者在选才方面,一定要做到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dàn) 食马者(sì) 骈死(pián)
才美不外见(xiàn) 其真无马邪(yé) 祗辱于(zh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 ... ...
(2014,黑龙江)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3.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解析】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14.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驽钝之材也 怅恨久之
D. 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
(【解析】“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向。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 ... ...
《马说》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思考探究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
《马说》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
《马说》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
发布于:2020-05-03 11:34:42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
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xiān)阳向洛阳。
... ... ...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叛军的残余在河北投降,至此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了。当时,杜甫听到了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后,马上写下了这首名作。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高兴得要发狂,于是饱含着激情抒写了自己急于回家的喜悦。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奔涌直泻,转折自然,充满真情。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 ...
此诗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 写闻收复之喜
后四句 写急欲还乡之情
首联直接叙写喜讯。收复蓟北,标志看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裳,把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颔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对于一位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颈联诗人把内心狂喜之情,作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
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 ... ...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韦应物 ,唐代诗人,长安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 ... ...
诗歌中心思想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 ... ...
约 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诗人怀一份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哇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之中。
... ... ...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 “雨” “池塘” “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 ... ...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
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 ...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是,可谓语浅意深。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 ...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 ... ...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下阕由“无数山”写到“青山”。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
奈。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
... ... ...
诗歌中心思想
表现了诗人念念不忘民族之痛,借山水抒发了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也表现了对时局存有的深切的忧虑之感。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本是汉、唐建都之地,后代诗文常用于代表京都,此处指北宋京都汴梁及广大中原地区。
望:深刻表达了词人急切盼望北定中原的感情。
可怜:写出了词人极为愤慨惆怅之情。
如何理解“无数山”的含义?
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
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 ... ...
一、直接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
2、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
3、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
4、知否?知否?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
答案:1、白日放歌须纵酒 2、野渡无人舟自横
3、闲敲棋子落灯花 4、应是绿肥红瘦
5、青山遮不住
二、理解填空(12分)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表达诗人欣喜、准备还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滁州西涧》中写雨中的景色,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五首》PPT课件11 书山有路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有《..
《诗词五首》PPT课件9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 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使至..
《诗词五首》PPT课件8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
发布于:2020-05-03 11:34:42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作有《观田家》等。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与徐照、徐玑、翁卷合称“永嘉四灵”。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漱玉词》等传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著作有《稼轩长短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2.主题解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家的喜悦。
《滁州西涧》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约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如梦令》体现出词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 ...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蓟北(jì) 滁州(chú) 涕泪(tì)
襄阳(xiāng) 鹧鸪(zhè)(gū) 骤(zhòu)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B.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诗词名句默写。
(1)《约客》中点题和生动刻画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滁州西涧》中表现诗人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菩萨蛮》中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描写全家人在听到胜利的消息欣喜若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如梦令》中词人用借代和拟人的手法创造性地写出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 ...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汉朝人孙敬,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战国人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 __A__ ,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其实,还有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__B__、__C__、__D__……
(1)请结合文义,在下面横线上写出A、B、C、D四处的成语。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程门立雪 闻鸡起舞
(2)如果你有一同学成绩特差,还特怕吃苦,特怕困难,请你至少用一个上面所填的成语写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能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请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示例一:同学,你一定听过“悬梁刺股”的故事吧,只要不惧艰难险阻,学习上的一切困难都可克服;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__示例二:同学,自古英雄多磨难,如果我们具有“悬梁刺股”的精神,“程门立雪”的执着,何愁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呢?
(一)欣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完成下面各题。
6.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西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的“幽草”,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7.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
(二)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完成下面各题。
8.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9.词人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诗词五首》PPT课件10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闻官军收河..
《诗词五首》PPT课件9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 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使至..
《诗词五首》PPT课件8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
发布于:2020-05-03 11:34:42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司马迁遭受宫刑,仍选择发愤作《史记》。
苏武为了保持民族气节,选择流放牧羊。
屈原遭诬,选择流放。
文天祥的选择: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秋瑾面对严刑拷打的选择:舍生取义。
董存瑞的选择:舍身炸碉堡。
... ... ...
文 学 常 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 ...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文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 ... ...
恶 箪 蹴
乡 羹 妾
正音,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 用脚踢)
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 ... ...
课文翻译(请生接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
(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 ... ...
第一段——引出主题 比喻论证
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提出主张——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
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 对比论证
“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举例论证
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决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分析了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进一步强调了“义”的价值和作用。
第三段——举例论证(与第二段结构并列,互为对照)
从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
有的人不为生死所限制,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因为人都有向善向义之心,只是一般人不能坚持,而贤者没有丧失罢了。(正反对比)
... ... ...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 ... ...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辩证分析(正)
二步:假设分析(反)
三步:因果分析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正面举例)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反面举例)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
... ... ...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1)比喻论证 :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
(2) 对比论证 :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3)举例论证 :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
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4)对比论证 :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 ... ...
1、一词多义
(1)是: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甚: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渔人甚异之
(3)舍: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屋舍俨然
... ... ...
2、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
(2)一箪食,一豆}
古:盛羹汤或其他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一种粮食类作物)。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益处,好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 ... ...
3、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 ... ...
延伸、拓展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 ... ...
虚词检测练习: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呼尔而与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
课堂达标练习:
1.给下列加色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
... ... ...
《鱼我所欲也》PPT精品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时目标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把握本文比喻、正..
《鱼我所欲也》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
《鱼我所欲也》PPT教学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激趣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 题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几 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 这些问题的呢?这节课我 们学习《鱼我所欲也》一 文,从..
发布于:2020-05-03 11:34:41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新课导入
读名言,谈体会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 ...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不为苟得也 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 wèi 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箪 dān
乡 xiàng 羹 gēng 蹴 cù 妾 qiè
停顿及重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 ... ...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 ... ...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 ... ...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 ... ...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鱼我所欲也》PPT精品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时目标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把握本文比喻、正..
《鱼我所欲也》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
《鱼我所欲也》PPT教学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激趣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 题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几 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 这些问题的呢?这节课我 们学习《鱼我所欲也》一 文,从..
发布于:2020-05-03 11:34:41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代表作:《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这部著作讨论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衡》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二十余万字。
本文选自《论衡·订鬼篇》
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 ... ...
一、读准字音
订鬼 寝衽 传曰
伯乐学相马 庖丁学解牛
昼日则鬼见 觉见卧闻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椎
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首段,提出论点,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 ... ...
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了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
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对于中学生来说,自身更要坚定地爱科学、学科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订鬼》PPT课件3 书山有路 1.走近作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一生致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唯心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著有《论衡》,体现了..
《订鬼》PPT课件2 背景资料: 自古以来,鬼神迷信是剥削阶级赖以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尤其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篡夺农民起义成果建立刘汉王朝以后,多种矛盾和自然灾害空前严重,使东汉社..
发布于:2020-05-03 11:34:41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背景资料:
自古以来,鬼神迷信是剥削阶级赖以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尤其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篡夺农民起义成果建立刘汉王朝以后,多种矛盾和自然灾害空前严重,使东汉社会很不稳定。在这情况下,统治者大力宣传鬼神迷信,严重毒害人民的 心灵。王充在这是发出了作为一名无神论者的呐喊。
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 ... ...
读准下面字的音
寝衽(qǐn rèn) 绳g(mò)
庖(páo) 丁 椎(chuí)
持(chuí) 杖殴(ōu)
妄(wàng) 见 泄(xiè)
1、对于“鬼”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从课文找一句话,具体说明。
“凡天地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即“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
... ... ...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设问句:发人深思道理论证 层层展开论述
病—忧惧—存想—虚见
伯乐相马无非马
庖丁解牛不见生牛
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分析病人的心理——所见“鬼”“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皆存想虚见,未必有其实也。”
... ... ...
来吧,走进小小考场。
第2段用了( )论证方法,举( )和( )的例子,证明论点。
第3点分析病人的心理,证明论点,可分两层,第一层照应( )
第二层照应( )
第4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 )
再次证明了所谓鬼是( )
《订鬼》PPT课件3 书山有路 1.走近作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一生致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唯心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著有《论衡》,体现了..
《订鬼》PPT课件 作者简介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代表作:《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这部著作讨论到哲学、政治、..
发布于:2020-05-03 11:34:41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
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1、边塞诗
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3、朗读,读清节奏
4、结合注释说出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5、思考下列问题:
A.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B.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C.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对照图画赏析,
6、中心:
... ... ...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 ... ...
5、思考下列问题:
A.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B.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对照图画赏析,
抓住了边疆特有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逼真传神,“大”写出了大漠的浩瀚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写出了沙漠的辽阔、空远,“圆”字,写出了落日的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笔力苍劲,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 ... ...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3、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听众可能是哪些人?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4、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5、主题: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南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 ...
《无 题》
1.简介作者及题目。
2.诵读全诗,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3.思考:
(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怎样理解?
(3)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4)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
4、归纳主题
5、背诵这首诗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 ... ...
《浣溪沙》
1、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意。
3、 思考:
①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
③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④本词的名句是? 怎么理解?
4、主题: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以词著名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存有一百三十余首词,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 ...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
... ... ...
水 调 歌 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
一、给标出的字注音:
宫阙( ) 琼楼( ) 绮户( )
婵娟( )不胜寒( )丙辰( )
二、解释下列词语:
把:持;端着。 朱阁:朱红的楼阁。
不胜寒:禁不住。 绮户:雕花的窗户。
无眠:难以成眠的人,这里指作者。
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月宫里的嫦娥,这里指明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
世,世称“三苏”。 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 ...
思考与讨论
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两者有何联系?
2、词中哪些地方用了联想和想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你最喜欢哪一句?说明理由。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甲事物 乙事物
存在(月圆) 存在(人圆)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甲事物 乙事物
存在(明月) 不存在(天宫)
... ... ...
1.清风带去我的祝福,明月捎走我的问候,送你一丝风儿,赠你一缕月儿,风月无边,人间有情,祝你中秋快乐!
2.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祝你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的感觉祝你万事圆圆,发一条短短的信息祝你心顺甜甜。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共贺中秋时。 愿今夜的月光照亮您所有的梦想,衷心祝愿美梦成真!
4.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夜月正圆,正是思乡时。祝你们兄弟早日团圆!
《诗词五首》PPT课件11 书山有路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有《..
《诗词五首》PPT课件10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闻官军收河..
《诗词五首》PPT课件8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
发布于:2020-05-03 11:34:40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七年级学过的《论语》,你还记得多少,请尝试背诵出来。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 ... ...
“三省”指哪三方面?请用现代汉语回答。
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第7则是从哪个方面对人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的?
人不但要正己,还要帮助别人成就美德。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所说的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先行后言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 ... ...
1.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散文著作,主要记录_________,它是_____ 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共称“四书”。
2.曾子认为,每天应该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赞叹音乐创作的高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贫与贱是入之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
D.吾与点也 / 吾与汝毕力平险
15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 忠之属也
B.吾日三省吾身/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
C.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择其善者而从之
D.莫春者,春服既成/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 ... ...
解释下列句中的“道”:
1、任重而道远。 道路
2、不以其道得之。仁道
解释下列句中的“与”:
1、吾与点也。赞赏
2、与吾父居者。和
解释下列句中的“去”:
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背离,抛弃
2、蓬山此去无多路。 距离
解释下列句中的“士”:
1、士不可以不弘毅。指读书人
2、虽执鞭之士。小官
《论语》十则PPT课件8 新课导入 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请大家一起朗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则PPT课件6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
《论语》十则PPT课件5 目标教学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的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警局。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发布于:2020-05-03 11:34:40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请大家一起朗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则》是有关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的十则论语,是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就是编纂的意思。这十则论语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求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所涉及。语录体指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人士对话的辑录。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常用口语,因此沿称“语录”。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可作为修身养性、励志为学的凭借。“语录体”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有优美警策之文辞或具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
... ...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
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语录体著作。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全书包括《学而》《为证》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等方面。《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 ... ...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啊!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 ... ...
解释下列句中的“道”:
1、任重而道远。 道路
2、不以其道得之。 仁道
解释下列句中的“与”:
1、吾与点也。 赞赏
2、与吾父居者。 和
解释下列句中的“去”:
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背离,抛弃
2、蓬山此去无多路。 距离
解释下列句中的“士”:
1、士不可以不弘毅。 指读书人
2、虽执鞭之士。 小官
... ... ...
古汉语句式
1、倒装句
1、欲乎沂。即“乎沂欲”,状语后置
2、风乎舞雩。即“乎舞雩风”,状语后置
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六七”定语后置
2、判断句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省略句
小人反是 “是”前面省略介词“于”。
勿施于人 “于”前面省略宾语“之”
... ... ...
1、言简意赅,富于哲理,启人心智;
2、语言朴实简洁,人物形象鲜明;
深刻而精辟的语言,是《论语》最突出的特点,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独立成段,每一段表达一种观念,十则论语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省”指哪三方面?请用现代汉语回答。
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第7则是从哪个方面对人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的?
人不但要正己,还要帮助别人成就美德。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所说的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先行后言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何贯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一处世原则?联系实际说说。
如同学交往中不能意气用事,对朋友的过错不能视而不见,要勇于批评改正等。
... ... ...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着重阐释了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对儒家的做人标准、理想追求、道德行为以及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都有所涉及,这些真知灼见,千百年来影响着我们,是东方思想文化的精髓。
至少搜集两条论语,明天上课同学们互相交流。
《论语》十则PPT课件7 温故知新 七年级学过的《论语》,你还记得多少,请尝试背诵出来。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
《论语》十则PPT课件6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
《论语》十则PPT课件5 目标教学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的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警局。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发布于:2020-05-03 11:34:40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 ... ...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 ... ...
课文朗读,要求: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 践踏食物的样子)
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 ... ...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欲——想要得到的。
② 得兼——动词,同时得到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译文: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的更厉害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 ... ...
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2.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 ... ...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辩证分析(正)
二步:假设分析(反)
三步:因果分析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正面举例)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反面举例)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
... ... ...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⑴ 正反对比论证 :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⑵举例论证 :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
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⑶对比论证 :用“向”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⑷比喻论证 :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
... ... ...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 ... ...
一词多义: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为了 例句:向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 ...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孟子:义我所欲也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A.忠君报国的“忠义”。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 ... ...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3.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 ... ...
1、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思想”。其义与“本心”相同。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鱼我所欲也》PPT精品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时目标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把握本文比喻、正..
《鱼我所欲也》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
《鱼我所欲也》PPT教学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激趣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 题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几 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 这些问题的呢?这节课我 们学习《鱼我所欲也》一 文,从..
发布于:2020-05-03 11:34:40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四书五经:
四书:《孟子》《论语》《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 ... ...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呼 尔 而 与 之,行 道 之 人 弗 受。
万 钟 则 不 辨 礼 义 而 受 之。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 ... ...
1、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开头写“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作用是什么?这属于什么论证?
5、为什么要“舍生取义”?作者有哪些理由?(从文中找出)
6、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 ...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章开头为什么写“鱼”和“熊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论证,将“鱼”和”熊掌“作比,以”鱼“比作”生“,以”熊掌“比作”义“。暗示我们在”所欲“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有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面论证了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是少之又少,但它关乎性命,因而也贵重。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论证有力,强调了“义”,不能忍受羞辱。
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在结构上,本段与第二段是并列的,有力而突出地论证了无论是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从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心:人生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
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坚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利欲的诱惑
... ... ...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讲诉了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关头“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参考:既要生又要取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当我们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平时努力提高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但遇到有关于民族大义的事情时,祖国的利益远远高于自己的利益,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用熊掌比喻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文中还把____和____ 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就是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鱼我所欲也》PPT精品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时目标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把握本文比喻、正..
《鱼我所欲也》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
《鱼我所欲也》PPT教学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激趣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 题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几 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 这些问题的呢?这节课我 们学习《鱼我所欲也》一 文,从..
发布于:2020-05-03 11:34:40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你知道吗?
讳:隐瞒。疾:病。忌:惧,害怕。医:医治。
本意是隐瞒病情,害怕医治,比喻隐瞒缺点和错误,拒绝批评和帮助。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蔡桓公)
... ... ...
主人公介绍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蔡桓(huán)公,蔡国(现在 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国君,下文称“桓公”。
韩非子其人
韩非子是战国末年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韩非子在文学方面也有较高的成就。《韩非子》是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的著作,善于用寓言说明问题,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 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1、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疑难字词注音.
2、听课文朗读,进一步纠正字音、朗读节奏及语气。
3.齐读课文。
... ... ...
扁鹊 蔡桓公 立有间 腠理 不应
还走 汤 熨
火齐 骨髓 遂死
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敷治
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调剂
... ... ...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之间,不治疗将恐怕加重。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在骨髓,是掌管生死的神管辖的,没有什么办法了。
3、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 ... ...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
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 ... ...
5.重点聚焦
师: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生:①“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的固执、自以为是。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出他对医生的猜忌、反感。③“桓侯又不悦”说明他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6.难点突破
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 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7.扁鹊第四次见到桓公,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找到相关的句子,即“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桓侯的病已经到了骨髓里,已无法医治了。
... ... ...
1.小组分工合作,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
2.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
A、逃秦后的扁鹊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B、写一篇读后感。
1、各组从文中挑出5个难理解的字词,2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纸上。
2、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
《扁鹊见蔡桓公》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韩非子,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扁鹊见蔡桓公》PPT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原系韩国贵族。《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和李斯同出于荀况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他..
《扁鹊见蔡桓公》PPT课件6 书山有路 1.走近作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书中保存了不..
发布于:2020-05-03 11:34:39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走近作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老马识途、郑人买履等。
2.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记叙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说明了有病及早诊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启示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可拒绝有益的帮助。
3.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①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用热水焐,现在写作“烫”)
②火齐之所及也(“齐”〈jì〉,调配,调剂,现在写作“剂”)
(2)古今异义
①立有间(古义:一会儿,片刻;今义:表示两者之间的距离)
②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止,停;今义:居住,住所)
③不治将益深(古义:更加;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
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多用作动词,求,邀,聘)
⑤故使人问之(古义:副词,特地;今义:事故,所以,因此)
⑥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 ... ...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好药虽然是苦的,但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忠实的劝告往往都是不喜欢听的,但是却对行动有好处。
【感悟】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做人处事,我们应该时刻拥有一个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态度,能够得到别人的批评指正是一件幸事,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及时改进不足,获得进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腠理(zòu) 桓侯(huán) 火齐(jì)
B.还走(xuán) 不应(yīng) 骨髓(suǐ)
C.立有间(jiàn) 汤熨(tàng) 扁鹊(qüè)
D.汤熨(wèi) 遂死(suì) 不悦(yuè)
2.《扁鹊见蔡桓公》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
(2)桓侯故使人问之 ( )
(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 )
(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
(5)桓侯遂死 ( )
... ... ...
11.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蔡桓公生病却固执己见,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最终病情恶化而身亡的故事。
B.本文揭示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12.文中蔡桓公讳疾忌医,命归西天,扁鹊医术高明而未能达到救人的目的。假如你是蔡桓公或扁鹊,你会怎么办?(只答其中一点即可)
假如我是蔡桓公,我要做一个开明的君主,善于纳谏,治理国家,并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假如我是扁鹊,我一定会像魏征一样,敢于冒死直谏,使蔡桓公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并接受治疗。
《扁鹊见蔡桓公》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韩非子,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扁鹊见蔡桓公》PPT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原系韩国贵族。《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和李斯同出于荀况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他..
《扁鹊见蔡桓公》PPT课件5你知道吗? 讳疾忌医讳:隐瞒。疾:病。忌:惧,害怕。医:医治。 本意是隐瞒病情,害怕医治,比喻隐瞒缺点和错误,拒绝批评和帮助。 防微杜渐 在不良..
发布于:2020-05-03 11:34:39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柳宗元 字_____,山西人,世称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之一。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学过其的__________ 。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在形式上叙议结合
《捕蛇者说》是作者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时写的,虽然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但他仍关心人民疾苦,对于给当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苛捐杂税,作者尤为憎恨,《捕蛇者说》正反映了作者这一爱憎分明的思想。本篇的特点是在文章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
啮 腊 挛 l 瘘 疠 当其租入 嗣
几死者数矣 莅 蹙 殚 踣 死者相藉
囊 隳 恂 缶 谨食之 熙 以俟夫
... ... ...
分析课文第一段
1.本段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蛇的哪几方面内容?
①产地 ②体征 ③毒性 ④功用
2.文中作者用一个字突出了蛇的特点,是哪一个字呢?
“异”---剧毒
3.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呢?用原文回答
蛇可以“当其租入”。
4.“太医以王命聚之” 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可以已大风、挛l、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 ... ...
思维训练营——理解性填空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蛇毒”与“苛政”对比,读课文第四段,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蒋氏与乡邻对比的有关课文的原句。
1.生死的对比:乡邻们_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__.
2安危的对比:乡邻们______________而蒋氏却能______________.
3.冒死亡威胁的情况:乡邻们__________
而蒋氏________________
读课文第四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该节表现捕蛇人血泪控诉的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写乡邻被苛税逼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旦旦有是”中“是”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与“安敢毒焉?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出自该节的两个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1.按要求填写句子(用原文回答)
(1)中心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最能代表蒋氏观点且统摄蒋氏答话的句子是: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3)异蛇的外形是:黑质而白章
(4)异蛇剧毒表现在: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5)异蛇有什么功用?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6)写出对比的语句。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 ... ...
(一)选择正确读音(在括号内打“√”),并解释该词的意思。
1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腊:A là( ) B xī( )
2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当:A dàng( ) B dāng( )
3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几:A jī( ) B jǐ( )
数:A shù( ) B shuò( )
4 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A shì( ) B sì( )
(二)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句后的括号内。
1 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A 已经 B 停止
C 使……停止,引申为治愈。
2 ①居十日,扁鹊复见。( )
②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
A 居住 B 过,停
... ... ...
《捕蛇者说》PPT课件9 认识作者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解人,人称柳河东,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
《捕蛇者说》PPT课件7 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才学过人。先后..
《捕蛇者说》PPT课件6 柳宗元,字子厚,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河东人氏,世称柳河东。后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
发布于:2020-05-03 11:34:39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解人,人称柳河东,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洲司马。在永洲他亲眼看到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状况因而写了这篇《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被贬永州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 ...
“蛇”是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动物的统称。世界上现存约2500种,主要在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树栖、穴居、淡水和海水中均有。最小者长100毫米,最大者如南美的水蟒长达10米以上。
《辞海》中这样给蛇解释:
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俗叫长虫。
如:蝮蛇.蟒蛇.山蛇.响尾蛇.眼镜蛇等.
学过的成语如:
画蛇添足. 杯弓蛇影. 虎头蛇尾.
牛鬼蛇神. 打草惊蛇.
... ... ...
啮( )腊( )饵( ) 挛( )
l( )瘘( )疠( ) 当( )其租入
嗣( )几( )死者数 ( )矣
莅( )蹙( ) 殚( )徙( )
踣( )死者相藉( ) 曩( )
隳( )恂( )缶( ) 弛然( )
谨食( )之 熙( ) 以俟( )夫( )
非死/则徙尔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在形式上叙议结合
... ... ...
读第一节.思考:
1、第一小节主要叙述什么内容
本节主要叙述异蛇之异,还交代永州人争相捕蛇的原因。
2、文中提到的毒蛇主要异在何处
1.色彩异:黑质而百章
2.毒性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3.用途异:可以--------是极珍贵的药材
永州人争捕蛇的原因是什么?体会“争”的表达效果。
捕蛇的原因:
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
“争”的表达效果。
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毒还要厉害。
... ... ...
自己低声读2——4节.边读边思:
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看来令人羡慕,请问“利”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这个“利”字的?
“利”指的是以捕蛇抵挡赋税
这个“利”是用死换来的,利的背后隐藏着无限的痛苦和悲伤,这个利是用生命换来的.说明捕蛇给三代人带来痛苦
蒋氏面对作者提出的“更役”“复赋的建议为何还会“汪然出涕曰”?
因为他对赋敛极为地恐惧
三.四两节的内容:写作者的建议和蒋氏述说
从蒋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什么问题?
苛捐杂税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
... ... ...
主旨:课文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者疾苦的同情。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 )而听之,使( )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 )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 )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 )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 )之,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PPT课件8 柳宗元 字_____,山西人,世称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之一。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学过其的__________ 。 说是古..
《捕蛇者说》PPT课件7 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才学过人。先后..
《捕蛇者说》PPT课件6 柳宗元,字子厚,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河东人氏,世称柳河东。后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
发布于:2020-05-03 11:34:39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721)进士。先后担任太乐丞、济州司仓参军、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司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川田园诗派杰出代表。早岁边塞诗沉雄慷慨,意气飞动。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诗中有画”。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 ... ...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开头两句交代了作者的去向。二三两句既概括地交待了行程,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五六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孤寂之感。结尾两句以写到达边塞作结。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 _ 朝的_ _ ,字_ _ ,太原祁人,是_ _ 派的代表。他与_ _ 齐名,并称“王孟”。本诗选自_ _ _ _ 。诗中用_ _ _ _ _ (原句)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作者在本诗中即景设喻,比如在颔联中以蓬和雁来比喻_ _,暗写了作者的_ _ _ _之情。这与首联和颈联的_ _ _ 、 _ _ _两个意象呼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颔联即景设喻,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狼烟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婉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 ... ...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字牧之, 号樊川, 京兆万年人, 太和三年进士及第, 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 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 他作诗技巧甚高, 文字鲜明华丽, 却又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后世认为杜牧的诗豪迈气慨,在晚唐中自成一格,为了别于杜甫, 世称“小杜”。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 ... ...
这首诗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醉生梦死、苟且偷生、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泊秦淮》的作者是___,字____,___朝___家。后人常称____为“老杜”,称____为“小杜”。我们学过他的____。本诗选自_____。诗中写统治阶级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诗句是:_______。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B.第二句写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靠近对岸酒家的地方。一个“夜”字,既点明时间,也暗指当时社会的黑暗。
C.第三四句,作者借写歌女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和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D.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 ... ...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G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激烈的斗争中,李商隐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诗以含蓄隐晦、精美典雅著称,他的十多首《无题》诗就很能代表他的诗风。
这首《无题》诗大约出于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 ... ...
三、研读赏析
1、识体: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引导探究
(1)此诗从哪个字一眼就能看出它所写的内容?
(2)首句中的两个“难”字意义上有何区别?
相见难——相见机会难得
别亦难——相别难舍难分
... ... ...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宰相、著名的词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一生富贵优游,卒谥元献。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词集存《珠玉集》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 ... ...
《浣溪沙》选自 _ _ _ ,是_ _ 朝的_ _写的,字_ _ ,抚州临川人, 是_ _派的词人。《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是:_ _ _ _ _ _ 。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抒发了词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伤情怀。
B.“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流露出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同时也不免对时光的流逝感到无比的惆怅。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面为实笔,实则虚笔,这种虚实相间钓写法使它们的内涵更为丰富,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D.“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在落日余晖中饮酒填词的富贵闲适生活,将一种踌躇满志、闲散寻欢之态充分表现了出来。
B.下片借“花落去”与“燕归来”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的感受和思索,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C.这首词以“独”字为词眼:独自饮酒,独自伫立亭台,独自徘徊于小径。所有的思绪都是由这“独”字而来。
D.全词借景抒怀,从文字上看是流连光景,而更深一层的是对人生易逝的感慨。
... ...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于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水调歌头》:这是苏轼一首久负盛名的词。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 ...
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
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
质疑二、读上片,回答问题。
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见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加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谴,欲求解脱的情绪。
... ... ...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其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而,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D.这首词把“天”与“月”人格化,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但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和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留恋。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既是责怨月圆得不是时候,又是对弟弟和自己的宽慰。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 ...
《诗词五首》PPT课件11 书山有路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有《..
《诗词五首》PPT课件10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闻官军收河..
《诗词五首》PPT课件9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 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使至..
发布于:2020-05-03 11:34:39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作家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主题解说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3.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①百川灌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②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于是: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连词,表示这一段紧接着前一段。 面目:古义:面孔;今义:面貌)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大道;今义:指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④至于北海(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⑤至于北海(古义:渤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
(2)一词多义
①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边所说的成语)
②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词“的”)
①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②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北海若)
... ... ...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文】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感悟】一个人的知识、见闻是有限的,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虚心向同学们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己,切勿骄傲自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泾流(jīng) 渚崖(zhǔ) 仲尼(zhòng)
伐纣(zhòu) 伯夷(yí) (sì) 殆(dài)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1)望洋向若而叹曰( )
以为莫己若者( )
(2)闻道百(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3)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 )
始吾弗信( )
... ... ...
13.作者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写出了河伯从“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一变化过程?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河伯先前的自得与之后的羞愧;这样写更能突出河伯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而能改正的性格特点,从而更突出文章的主题。
14.简要谈谈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与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自满、自大,就难免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秋水》PPT课件4 一、新课导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二、认识作者 庄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
《秋水》PPT课件2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因此,人们也常把道家思想称之为老庄哲学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
《秋水》PPT课件 (一) 庄子 约公元前369一前286 名周宋国蒙人。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哲学家、散文家 。 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
发布于:2020-05-03 11:34:38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新课导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二、认识作者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他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一切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 ... ...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要词语:
⑴百川灌(于)河
⑵泾流之大
⑶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⑷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⑸东面而视
⑹不见水端
⑺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⑻野语有之曰
⑼以为莫己若者
⑽我之谓也
⑾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 ...
一、通假字
1、不辩牛马(辩=辨,辨别)
2、泾流之大(泾=径,直流的水波)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至于北海 (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秋水时至(时令、季节/时间、时候)
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 名词作状语,按时。
2、顺流而东行 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4、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形的意动用法,以……为少,小看
形的意动用法,以……为轻,轻视
... ... ...
思考以下问题: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河伯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 ...
齐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 ... ...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秋水》PPT课件3 书山有路 1.作家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
《秋水》PPT课件2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因此,人们也常把道家思想称之为老庄哲学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
《秋水》PPT课件 (一) 庄子 约公元前369一前286 名周宋国蒙人。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哲学家、散文家 。 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
发布于:2020-05-03 11:34:38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全书共载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 ... ...
北山愚公者,年且①九十,面山而居。惩②山北之塞③,出入之迂④也,聚室⑤而谋⑥曰:“吾与汝毕⑦力平险,指⑧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⑨相许⑩。
①且:将要,快要。②惩:苦于。③塞:阻塞。④迂:曲折,绕远。⑤室:家人。⑥谋:谋划,商量。⑦毕:竭尽,用尽。⑧指:直。⑨杂然:纷纷的样子。⑩许:赞同。
译文:北山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住在大山的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①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且焉③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④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⑤,始龀⑥,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⑦焉。
①曾:竟,却。②如……何:把……怎么样。③焉:哪里。④箕畚:用箕畚装土石。⑤遗男:孤儿。⑥始龀:换牙。⑦反:通“返”,返回。
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搁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 ... ...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大小、多少是相对的。
⒈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⒉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⒊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 ... ...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示例: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愚公移山》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
《愚公移山》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2.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
《愚公移山》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列御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
发布于:2020-05-03 11:34:38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列子,名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今存《列子》一书。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仞 rèn 匮 kuì 塞 sè
曾 céng 叩 kòu 龀 chèn
亡 wú 厝 cuò 箕畚 jī běn
孀 shuāng 冀 jì 荷 hè 雍 yōng
... ... ...
本文知识重点
①指通豫南 指:同“直”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③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 ... ...
一、简介太行、王屋二山。
移山的背景
二、愚公召聚家人商量移山并开始行动。
移山的原因、准备和行动
三、愚公驳斥智叟。
移山的阻力和决心
四、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移山的结果
... ... ...
移山的任务艰巨吗?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山高且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劳动力极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
3.劳动工具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愚公的妻子、孙子、遗男、智叟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 --- - (支持、参与)
... ... ...
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所以他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聪明那个笨?
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个人名字中将“智”和“愚”反用?有何用意?
将两人名字中“智”和“愚”反过来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 ... ...
有人说两座山靠神仙的相助才搬走,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 -------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
“帝感其诚” ---------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地都感动了。
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也照应开头。
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
《愚公移山》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2.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
《愚公移山》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列御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
发布于:2020-05-03 11:34:38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走近作者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崇尚虚无飘渺、清静无为。相传著有《列子》。
2.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讲述“愚公移山”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3.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①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②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③何苦而不平(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
④无陇断焉(古义:高大的山;今义:把持,独占)
... ...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译文】不停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感悟】学习不仅仅需要勤奋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拥有坚持的品质,凡事只有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半途而废者则终将一事无成。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sāi) 出入之迂也(yū) 一厝朔东(cuò)
B.太行(háng) 高万仞(rèn) 无穷匮(guì)
C.箕畚(běn) 河曲智叟(sǒu) 荷担者三夫(hé)
D.始龀(chèn) 叩石垦壤(kěn) 京城氏之孀妻(shuāng)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2)聚室而谋曰( )
(3)指通豫南( ) (4)且焉置土石( )
...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
1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12.文章通过描写智叟的劝阻、神仙帮忙搬山,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何重要意义?
智叟的阻止,突出了愚公的目光长远;神仙帮助搬山,表现了愚公精神的感人。
13.有人说,愚公移山的举动是不明智的,甚至是愚蠢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示例:不赞同;“愚公移山”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个性,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而不能单纯地从过程与结果去考虑。
... ... ...
《愚公移山》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
《愚公移山》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2.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
《愚公移山》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列御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
发布于:2020-05-03 11:34:38
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