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
0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一、识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伴读] ①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出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知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明文体
(一)概说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二)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②
[伴读] ②“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散文之“神”便是引领读者的那条脉络。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 ... ...
*荷塘月色
一、识作者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③”,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伴读] ③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先生有深意。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领导人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④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伴读] ④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身傲骨宁折不愿弯。文人风骨硬如此。
二、知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⑤《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伴读] ⑤他在五月写下“踟蹰计行程,嘶骢何处行”的词句,真乃作者当时内心之写照。
三、拓知识
《西洲曲》⑥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描写青年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切的思念,课文所引四句是写青年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作者引用《西洲曲》,包含着他对美好与自由的无限向往。这与《荷塘月色》第三段所描写的自由心态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伴读] ⑥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北方民歌代表作是《木兰诗》,南方民歌代表作便是这《西洲曲》了。
... ... ...
第二部分内容: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荷塘月色
作者通过描写在荷塘月夜独步的所见所闻,赞美了月夜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在月光下,在荷塘边,作者感受到“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任务探究一 相似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主观心灵——走进朱自清和郁达夫的内心世界
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是从19世纪末蹒跚走到20世纪中叶,这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郁达夫和朱自清客观世界相似,从“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来看,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应相似。其实不然,一个写实一个浪漫,原因只有一个:主观心灵不同。
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知人不易,论世更难。既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及心境,又要了解创作背景。
答案 (1)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2)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3)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2.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话可以称之为“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关键句子。
答案 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总之,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
3.两篇散文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都是借景抒情,两位作者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 《故都的秋》抒发感情一是借助写景,抓取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点染描绘,情意的泉流自然汩汩而出;二是述事,即述说“在皇城人海之中”的闲适生活,以及“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还有“外国的诗人”“诗歌散文钞”,甚至“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种种事象,视野开阔,感情强烈。抒情除了浓烈、开放的特点外,还有深度厚度,探及人生的底蕴,富含哲理意味。
《荷塘月色》抒情主要借助写景,把感情深掩在写景中。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随后“现在都可不理”之后便转为对景物的悉心观察和描写上,含蓄地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
... ... ...
第三部分内容: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绿》)
五步一转弯,三步一上岭,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转一个弯,变一番景色,上一条岭,辟一个天地,上上下下,去去回回,我们在仙霞山中,龙溪岸上,自北去南,因为要绕过仙霞关去,汽车足足走了有一个多钟头的山路。(郁达夫《浙东景物记略·仙霞记险》)
①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刘海粟)
②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1.材料三中借用郁达夫的话说,“他(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请你结合材料一中举例分析其“诗意之美”。
答案 作者善用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多层面多角度极富情致地将梅雨潭的一汪清水描写得奇异可爱温润柔和,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郁达夫散文的“行云流水”特点的?
答案 材料二中,长句与短句相间,长句语意绵细、舒缓,短句明快、简洁,错落有致,产生了平静舒缓而又起伏跌宕的节奏;并且运用叠词,读起来韵味十足,情趣盎然,清新流丽,给读者一种难以名状的美感。
... ... ...
《荷塘月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
《故都的秋》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如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等,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