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一、识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伴读] ①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出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知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明文体
(一)概说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二)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②
[伴读] ②“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散文之“神”便是引领读者的那条脉络。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 ... ...
*荷塘月色
一、识作者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③”,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伴读] ③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先生有深意。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领导人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④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伴读] ④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身傲骨宁折不愿弯。文人风骨硬如此。
二、知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⑤《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伴读] ⑤他在五月写下“踟蹰计行程,嘶骢何处行”的词句,真乃作者当时内心之写照。
三、拓知识
《西洲曲》⑥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描写青年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切的思念,课文所引四句是写青年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作者引用《西洲曲》,包含着他对美好与自由的无限向往。这与《荷塘月色》第三段所描写的自由心态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伴读] ⑥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北方民歌代表作是《木兰诗》,南方民歌代表作便是这《西洲曲》了。
... ... ...
第二部分内容: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荷塘月色
作者通过描写在荷塘月夜独步的所见所闻,赞美了月夜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在月光下,在荷塘边,作者感受到“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任务探究一 相似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主观心灵——走进朱自清和郁达夫的内心世界
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是从19世纪末蹒跚走到20世纪中叶,这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郁达夫和朱自清客观世界相似,从“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来看,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应相似。其实不然,一个写实一个浪漫,原因只有一个:主观心灵不同。
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知人不易,论世更难。既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及心境,又要了解创作背景。
答案 (1)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2)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3)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2.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话可以称之为“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关键句子。
答案 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总之,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
3.两篇散文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都是借景抒情,两位作者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 《故都的秋》抒发感情一是借助写景,抓取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点染描绘,情意的泉流自然汩汩而出;二是述事,即述说“在皇城人海之中”的闲适生活,以及“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还有“外国的诗人”“诗歌散文钞”,甚至“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种种事象,视野开阔,感情强烈。抒情除了浓烈、开放的特点外,还有深度厚度,探及人生的底蕴,富含哲理意味。
《荷塘月色》抒情主要借助写景,把感情深掩在写景中。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随后“现在都可不理”之后便转为对景物的悉心观察和描写上,含蓄地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
... ... ...
第三部分内容: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绿》)
五步一转弯,三步一上岭,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转一个弯,变一番景色,上一条岭,辟一个天地,上上下下,去去回回,我们在仙霞山中,龙溪岸上,自北去南,因为要绕过仙霞关去,汽车足足走了有一个多钟头的山路。(郁达夫《浙东景物记略·仙霞记险》)
①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刘海粟)
②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1.材料三中借用郁达夫的话说,“他(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请你结合材料一中举例分析其“诗意之美”。
答案 作者善用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多层面多角度极富情致地将梅雨潭的一汪清水描写得奇异可爱温润柔和,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郁达夫散文的“行云流水”特点的?
答案 材料二中,长句与短句相间,长句语意绵细、舒缓,短句明快、简洁,错落有致,产生了平静舒缓而又起伏跌宕的节奏;并且运用叠词,读起来韵味十足,情趣盎然,清新流丽,给读者一种难以名状的美感。
... ... ...
《荷塘月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
《故都的秋》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如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等,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美、..
发布于:2020-05-03 14:10:12
0
语文必修一
《荷塘月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根据景物描写来揣摩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
... ... ...
荷塘月色PPT,第二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 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 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 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方面转为以散文为主,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1931 年,朱自清留学英国, 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① 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② 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③ 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④ 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⑤ 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 ... ...
荷塘月色PPT,第三部分内容:题目解说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白色恐怖,反动统治者大肆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的残暴行为。据说名称源于法国巴黎公社时期。1789 年7 月巴黎公社成立。政府军在普鲁士军队的帮助下,对公社成员发动攻击。公社成员也群起反抗。因为一时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帜,公社的一名女工从自己穿的红裙上撕下一块红布,作为公社的标志。从此,红色便成为一切进步热情、反抗不义的阶级解放的符号。与此相对,大肆杀害革命者的政府军旗帜为白色,于是“白色”便代表了反动、保守势力,而由其发动的恐怖镇压行动,就是所谓“白色恐怖”。
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直至1949 年败退台湾期间,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异见人士进行迫害,这一时期也称“白色恐怖”。
本文写于1927 年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四一二政变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苦闷与彷徨,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面对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既无法投笔从戎进行革命,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不满与憎恶,心中充满了抑郁与挣扎。怀着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文中流露出想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终无法超然的复杂心情。
... ... ...
荷塘月色PPT,第四部分内容:课文探究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悲,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妙处”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令作者不能摆脱的苦闷而言的,“受用”一词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到这块难得的“乐土”之后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哀愁转变为淡淡的喜悦。
3.写荷塘都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① 写荷叶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
② 写荷花用了拟人、博喻。“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娇媚多姿;“明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③ 写荷香用了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④ 写荷波与上文“弥望”“田田”呼应,突出荷叶之密之盛;写流水“脉脉”,显示其有“情”。
4.作者是怎样来写月色的?“泻”“浮”“洗”“笼”四字好在哪里?
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以及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树影的描写来写月色。“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字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洗”字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的纯净;“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这些字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雾、叶、花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 ... ...
荷塘月色PPT,第五部分内容:主题归纳
文章以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为线索,通过对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朦胧、景致恬静优美等生动细腻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体验,反映了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感受到现实压抑,向往自由生活,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与复杂心境。
... ... ...
荷塘月色PPT,第六部分内容:深入探究
1.有人说本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本文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文章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写了一次夏夜游,呈一个圆形;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再到不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哪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2.文中“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如何交织展现的?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
① 淡淡的哀愁。
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不宁静”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的描写都是对这种低沉情绪的诠释:小路是曲折、幽僻、寂寞的;塘边的树是蓊蓊郁郁的;月光是淡淡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虽有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显现出作者心中的失落感;想起古人采莲的情景,作者又发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想回到梦中的江南,作者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这种种表现都是“淡淡的哀愁”融入其中所致。
② 淡淡的喜悦。
与“淡淡的哀愁”并存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正是作者想摆脱愁绪而欣然前往荷塘寻求快乐的原因。晚上没有月光时阴森森的小路,在“满月的光里”却显得很好;作者在寂静中“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好像“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独自受用这美妙的荷塘月色,将自由的思绪寄情于无边的美景中,由赏景而思古,联想到古人热闹的采莲场景。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融入全文之中。
正是这“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展现,给幽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使作者笔下的荷塘之景变得淡雅、安谧、柔和,同时真实自然地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3. 联系作者的经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在行文中有何作用。
(1)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 江南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1920 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 年。其间,他不仅得以再次领略江南的锦山秀水之美,而且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江南见证了他一段自由、美好的生命历程。
② 作者对江南充满热爱与向往。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南方》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③ 眼前的荷塘月色美景,让作者触景生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回忆起古时江南采莲的美好与乐趣,又以《西洲曲》里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内心寻求宁静而不得的失落与惆怅。月下荷塘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怎能不“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呢?
(2)这句话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
“惦着江南”有身处忧愁之中而回忆往昔的美好的意义。从行文来说,这一句话是对前文忆江南内容的收束与小结,同时又是从忆江南回到眼前现实的过渡,是从眼前景到忆江南,再到眼前现实的转接。
4.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
① 写荷塘,动静结合。
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② 写月色,虚实结合。
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下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故都的秋 一、识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
《荷塘月色》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领导人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发布于:2020-07-15 10:43:18
0
语文必修一
《荷塘月色》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蓊蓊郁郁( )
②袅娜( )
③弥望( )
④煤屑( )
⑤敛裾( )
⑥酣眠( )
⑦峭楞楞( )
(2)多音字
媛女( )
婵媛( )
脉络( )
含情脉脉( )
... ... ...
二、词语积累
(1)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袅娜:____________
(4)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
(6)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
(1)幽僻·偏僻
幽僻:昏暗而僻静。也指诗歌创作的深幽与冷僻的意象特点。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①这里林木青翠,既不喧嚣吵闹,又不______荒凉。便捷的交通、优质的管理、安静的环境,岂不是一处休闲养老的好居所?
②孟郊写了许多充满______、清冷、苦涩意象的诗,表现了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活。
(2)风致·风韵
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外,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①参加展示会其实不必尽穿拘谨的晚礼服,有时候轻松随意反而更见_____。
②油画艺术家用画笔把令人心醉的江南园林景观刻画得真实细腻,极具中国_____。
... ... ...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课外名句——描写荷花的名句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5)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宋自逊《东湖看荷花呈愿父》
(6)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 ... ...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配售的救济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二、背景展示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的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三、文体知识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 ... ...
荷塘月色PPT,第二部分内容: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2.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3.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他在极为贫困,自己一身重病的情况下,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领导人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文情并茂的美文——《荷塘月色》。
... ...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荷塘月色》是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月色,直接表达了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B.《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以此统摄 全篇。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 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宁静与荷香的浓郁。
D.作者在文章里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景: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月色溶溶,真可谓有画,有诗,有情。文中的“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面,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中,写尽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E.“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这种“好处”是因为不能朗照,表现出了静美淡雅的韵味。
... ... ...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月下荷塘”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它们的美妙之处。
答案 (1)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4)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叶花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清幽恬静的氛围。
... ... ...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人认为本文是抒发作者“知音难觅”的苦哀。你的观点呢?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是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 ... ...
荷塘月色PPT,第三部分内容: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一、课本素材
苦闷与追求——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苦闷,是由于自我被压抑。因为尝试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充满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崭新的意义。苦闷的人总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四处行走,四处寻找,毕生追求: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西汉刘向云:“书如药也,善读可以治愚。”朱自清的文章珍藏着人生思想的精髓。捧读他的散文,感慨他是文坛最绚丽的一朵奇葩,依稀看见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站在船头,仰望北大母校,清风吹皱湖中的道道柔波,吹开他幽幽的思绪……朱自清更是我们精神家园里一颗耀眼的明星。读着他的故事,我心潮澎湃——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不仅是高贵人格的体现,更是伟岸国格的展现。“贫贱不能移”的骨气矗立了一座不倒的丰碑。
二、课外素材
刘德华坚守民族气节
2007年6月5日,刘德华一行来到日本并举行了小型歌友会。歌友会一开始,歌迷欢呼,但是刘德华拒绝用日语向大家问好。接着又拒绝了举办方安排的日语歌曲,并把所有曲目都译为普通话,原来的粤语歌曲也全部取消。他说:“引用一句话,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艺术家是有国界的。我想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音乐家是有国界的。”他对举办方说:“以后介绍我时,不要说我是香港歌手,因为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然后他当着所有日本歌迷的面演唱了一首《中国人》。
【选材感言】 作为一个代表公众形象的明星,刘德华展现出了中国人应当有的气节,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个新时代,有了气节才能行得端,才能坐得正。有了气节才能面对困难,冲锋陷阵;面对诱惑,心如止水;面对名利,泰然坦荡。有了气节,才能正视人际现实,才能是非分明、明事理,才能让阳光照耀心灵。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 ... ...
核心亮点:拟题、点题(一)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家楼下不远处,有个废品收购站。收废品的来自安徽,一家三口,每天经过时我都会看到他们俯着身子整理废品。这时,我总会想到“艰难”两个字。家里有空饮料瓶或废报纸,我就趁早晨上班时,顺手悄悄放到废品收购站门口,然后离开。某个早晨,我仍像往常一样,把一袋旧报纸放到收购站门口,没想到,准备离开时那女人竟然出来了。我愣住了,急忙摆手说:“不要的,送给你们了。”没想到,她竟跑过来,拦住我,硬塞给我两枚一元的硬币。我推搡着,那女人说:“大哥,我们是收废品的,虽然挣钱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没道理不给你钱,快拿着吧。”听了女人的话,我隐隐感觉脸上发烫。我郑重地收下两元钱,看着她高兴地转身离开。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
《荷塘月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故都的秋 一、识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
发布于:2020-07-20 10:31:56
0
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领导人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 ... ...
荷塘月色PPT,第二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朱自清与家人,自1903年定居扬州后,曾居住过多处。开始住天宁门街,后迁居弥陀巷、南皮市街、东关街、仁丰里等。现在保全下来的为安乐巷27号故居。图为故居门口。
... ... ...
荷塘月色PPT,第三部分内容:整体把握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 ... ...
荷塘月色PPT,第四部分内容: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 ... ...
荷塘月色PPT,第五部分内容:艺术表现手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2、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写景的特点
第一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 ... ...
荷塘月色PPT,第六部分内容:拓展延伸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
《荷塘月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故都的秋 一、识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
发布于:2020-07-06 10:17:43
0
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PPT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领导人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 ... ...
荷塘月色PPT,第二部分内容: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 ... ...
荷塘月色PPT,第三部分内容:课文解析
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2、文中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在此前后还写了什么?画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
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
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 —— 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上)月色 —— 荷塘四周 —— 江南采莲——(回)家
本文写的是作者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想。
... ... ...
荷塘月色PPT,第四部分内容:问题探究人物心情的变化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2、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煤屑路 : 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江南)采莲—热闹 风流 有趣 可惜无福消受
(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
... ... ...
荷塘月色PPT,第五部分内容: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作者因内心的痛苦烦恼而支观赏荷塘月色,当他面对荷塘时也感到了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随着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有,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 ... ...
荷塘月色PPT,第六部分内容:赏析字词句
1、“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形成对比,整个句子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不被理解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
练笔、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便觉”只是主观感受,这“自由的人”的片刻的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和矛盾,本句说明作者想躲开恼人的凡世,求得短暂的安宁和自由。
2.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写景的特点
第一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荷塘月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故都的秋 一、识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
发布于:2020-05-03 14:08:24
0
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请欣赏朱自清的《匆匆》。
... ... ...
荷塘月色PPT,第二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 ... ...
荷塘月色PPT,第三部分内容:题目介绍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他代表作还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 ... ...
荷塘月色PPT,第四部分内容: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 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 ... ...
荷塘月色PPT,第五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本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三部分(4—6)描写荷塘佳境,由近及远由平面及空间,各方位的展示荷塘美景。
第四部分( 7—8)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 ... ...
荷塘月色PPT,第六部分内容:课文讲解
1、作者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2、作者笔下的小路是什么样的?
①曲折、幽僻、树多,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②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3、作者刻画荷塘美丽的景色,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形态美
①荷叶:弥望的、田田的、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更见风致。
②荷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动态美
①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荷波: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凝碧的波痕。
静态美 流水:脉脉的
4、作者写月色时用了一个动词“泻”,若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 而“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 “泻”字还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反觉呆板。“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5、若把“浮”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 ... ...
荷塘月色PPT,第七部分内容:写作特色
1. 形象美——多样的手法
2. 语言美——新颖别致
3. 意境美——融情入景 即景抒情
... ... ...
荷塘月色PPT,第八部分内容:课堂小结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和历史上许多追求高洁品格的文人学者一样,也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朱自清先生却一直把真理和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20年后,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我们把20年后的朱自清和今晚在这月下、在这荷塘散步的朱自清联系起来时,是不是会对这素淡朦胧的情景有一些新的感受呢?
... ... ...
荷塘月色PPT,第九部分内容:高考链接
1、(2008,江西卷)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付梓(zǐ) 炮烙(pào) 栉沐(zhì) 锱铢必较(zī)
B. 颔首(hàn) 亘古(gèn) 不恤(xù) 否极泰来(fǒu)
C. 歆羡(xīn) 下乘(chéng) 隽永(juàn) 咸与维新(yǔ)
D. 执拗(niù) 邂逅(xiè) 忐忑(tǎn) 便宜行事(biàn)
2、(2009,四川卷)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7年海南、宁夏卷)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 ... ...
荷塘月色PPT,第十部分内容:课堂练习
1、加横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脉脉(mò) 颤(zhàn)动 乘(chéng)凉
B.酣(hān)睡 参差(cēn cī) 袅娜(nà)
C.点缀(zhuì) 倩(qiàn)影 皱缬(xié)
D.煤屑(xiāo) 羞涩(sè) 踱(duó)步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霎时 倩影稀疏 没精打彩 笼着轻纱
B.缈茫 虚无缥缈 隐隐约约 嬉游无度
C.和谐 童山 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D.袅娜 风姿绰约 不绝如缕 叶嫩花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________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________的舞女的裙。
(2)微风过处,送来________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叶子本是肩并肩________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 ... ...
《荷塘月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故都的秋 一、识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
发布于:2020-05-03 14:08:24
0
语文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