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认识载人航天的意义。
2.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豪情。
一、读准下列字词。
迄今 禁锢 门槛 声名赫赫
凌云御风 翱翔天宇
二、用文中词语表达下列意思。
1.强力限制______
2.很有名气______
3.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______
4.提出疑问______
5.在空中回旋的飞______
... ... ...
1、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关于载人航天的讨论中,反对派们提出质疑的理由是什么?载人航天过程中宇航员面临哪些危险?简要概括。
3、文章引用在航天事故中遇难的数据和万户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4、人类不间断地对载人航天进行探索研究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在关于载人航天的讨论中,反对派们提出质疑的理由是什么?载人航天过程中宇航员面临哪些危险?请简要概括。
感受人类对航天探索的艰巨性。这种探索并不浪漫,甚至要以做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
... ... ...
人类不间断地对载人航天进行探索研究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想利用太空资源,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最重要的原因;为了克服自然的束缚和禁锢,以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
1.总有一天你要离开家,去外面的世界,那个终将属于你的世界。(家指什么?那个终将属于你的世界指什么?)
2.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清楚自己要去向哪里,更不知道将会遭遇何种命运,但是他们出发了。没有这种气质,也许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森林里。(这种气质是什么?怎样理解也许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意思?)
3.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付出了生命代价,不知道当时的人如何看,但我想今天应该没有人会嘲笑他的做法了,因为我们都已经能够很好地理解那个梦想的价值。(你认为那个梦想的价值是什么?)
... ... ...
1、课下继续收集了解有关人类探索的资料。
2、写一篇读后感。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PPT课件2 作者简介 李方,笔名卧石,1957年生,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后又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现任新疆电视台舞台美术总监、美术指导,国家一级美术..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PPT课件 正确读音 质疑 故障 迄今 禁锢 门槛 赫赫 凌云御风 整体感知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反对派对载人航天事业提出的问题 第二部分(28)针对质疑层层..
发布于:2020-05-03 11:06:04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体会鹤群的感人精神,领悟蕴含的深刻道理。
作者简介:
江口涣,日本小说家、评论家,生于东京。1916年从东京帝国大学退学后,办过杂志《星座》,当过记者。1912年发表处女作《海上浮舟》,带有明显的唯美主义色彩。后来受夏目漱石等作家的影响,开始冷静地观察社会和人生,创作方法转向现实主义。
... ... ...
伫 立 绮 丽 湮 没 剽 悍 盘旋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 ... ...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给每个自然段表上序号。思考:
1、本文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①全文共25个自然段
②文章写了关于鹤群的三个画面:
鹤群翔空 、鹤鹰之战、救助伤鹤
2、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通过读________(文中语句),我们看到了一支________的鹤群。
整齐划一、互帮互助、壮观美丽、勇敢顽强 ……
... ... ...
第一部分:1~9
鹤群翔空。壮观绮丽 轻盈悠扬(外在美)
第二部分:10~16
鹤鹰之战。团结合作 勇敢无畏(内在美)
第三部分:17~25
救助伤鹤。扶危济困 互助友爱
... ... ...
深入探究:
朗读印象深刻地语句。深入体会文章内涵。
1、体会:“说时迟,那时快,有一只鹤被苍鹰抓住,痛苦地扑打着翅膀,落向下方。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这一段中动词使用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鹤群急于拯救伙伴的迫切心情。
2、“战斗继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苍鹰虽然壮勇剽悍,可是寡不敌众,只能束手无策,最后只好放开费了很大力气抓到的鹤,从飞舞啼叫的鹤群中钻了出去,凌空疾翔,一瞬间,消失在雁回山那边了。”描写的不是鹤群,对表现鹤群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 ,衬托出鹤群团结合作、勇敢无畏。
... ... ...
读情感知:
朗读有法:
1)、大脑中有画面感。
2)、文中表现的精神是情感朗读的基调。
3)、需要强调的重点词要重读。每个字词在诵读中都要通过诵读表现出其意思。
... ... ...
1、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
(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实在是无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变成单列纵队。
(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直腾高空。
(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缓缓升腾。
(6)开始大小如麻雀,……最后小如蚊
(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
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
(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陷入一片混乱。
(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4)在阳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光莹莹耀眼。
... ... ...
巩固训练:
1、在战斗中鹤群与鹰的表现各是怎样的?表现出鹤群怎样的精神?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特点。
2、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3、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鹤群翔空的生动描写,赞扬了鹤群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 ... ...
课外积累:
你知道哪些成语与“鹤”有关?
①杳如黄鹤:比喻人物一去无踪。
②鹤长凫短:比喻事物各有特点
③鹤发松姿: 白色的头发,松树的姿态。形容人虽老犹健
④鹤骨松姿 :清奇不凡的气质。多指修道者的形貌
⑤鹤唳风声: 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又形容凄凉的景象
⑥鹤唳华亭: 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 ... ...
1.完成课后练习。(A)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B)
3、读后感。(C)
《鹤群翔空》PPT课件3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欣赏鹤群翔空的壮观景象。 2、体会并学习鹤群不畏强暴、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 3、品味课文生动细腻的语言,体会其中的美..
《鹤群翔空》PPT课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鹤群不断变化的飞翔身姿,体会其中的美感。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主题的写法。 3.体会鹤群互助互爱、团结奋战的团队精神 。 默读课文..
发布于:2020-05-03 11:06:04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欣赏鹤群翔空的壮观景象。
2、体会并学习鹤群不畏强暴、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
3、品味课文生动细腻的语言,体会其中的美感 。
掌握下列词语
伫 立 轻 盈 绮 丽
冉 冉 湮 没 剽 悍
飓 风 翱 翔 飞 r
... ...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
2、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幅画面是什么?说说自己的看法。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
1、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r;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2、缓缓盘旋上升的鹤群 ,愈来愈小。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深入感悟,拓展延伸
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人类自身,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 ... ...
归纳总结:
鹤群带着它们心中的梦想从遥远的地方飞来,飞向它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去实现它们的梦想,它们的征途充满着艰险与困难,但是,无论困难多么大,道路如何艰险,鹤群都没有畏惧、胆怯,而是靠着团结的力量、互助友爱的精神,去共同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向着自己的目标“一路飞去”。我们人类在通往理想的征途上,也会遇到困难、遇到艰险,无论困难多大,环境多么艰险,我们都应以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战胜艰险,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布置作业
搜集与鹤有关的成语和故事,与课文比较,谈谈你对鹤这一形象的认识。不少于300字。
《鹤群翔空》PPT课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鹤群不断变化的飞翔身姿,体会其中的美感。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主题的写法。 3.体会鹤群互助互爱、团结奋战的团队精神 。 默读课文..
《鹤群翔空》PPT课件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体会鹤群的感人精神,领悟蕴含的深刻道理。 作者简介: 江口涣,日本小说家、评论家,生于东京。1916年从东京..
发布于:2020-05-03 11:06:04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茅盾,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长篇:《子夜》《腐蚀》《虹》
短篇小说: 《创造》《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
... ... ...
豪猪的“得天独厚”体现在什么地方?
满身钢针似的刺毛。
刺毛的作用:
1.可以与同伴保持相当距离
2.从高处跌落,可保护身体不受损害
3.落水时可起到救生衣的作用
4.是绝妙的自卫武器
豪猪作为“森林中的绅士”有哪些表现?分条概括。
1.形态上:身体矮小肥胖,面孔方正持重
2.行动上:老是踱着方步,不慌不忙
3.待人接物:保持距离,有分寸
4.日常生活:活动范围小,潇洒悠闲
5.遇敌反应:守势防御,全身而退,镇静
6.娱乐方式:无病呻吟
... ... ...
“得天独厚”的”绅士”豪猪为什么面临“绝种之忧”?
1、豪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导致面临灭种的危险。
(豪猪的生活方式的实质:懒散、无所用心、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2、生物进化史上优胜劣汰是客观存在。
豪猪的种族命运揭示了什么哲理?作者写这些仅仅是介绍森林中一种动物吗?有何用意?
1、揭示了现代都市社会所滋生出的“绅士”生活方式的巨大隐患。
2、过渡的懒散悠闲必将导致人类种族灭绝的悲惨结局。(这也是本文的主题)
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的用意在于提醒艰苦年代的人们不要像豪猪那样生活,否则也有绝种之忧。
... ... ...
现代散文的虚与实
“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
“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试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下列诗歌。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
虚写:诗人“问”的内容,隐者是什么样子。
... ... ...
请仔细观察这幅画,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运用虚实相生的原理,写出1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
(注:齐白石九十二岁那年,作家老舍请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一幅画。几天以后,画作好了。老舍看罢,深深叹服。)
《森林中的绅士》PPT课件4 豪猪又叫箭猪,从它的背部到尾部,箭一样的棘刺。特别是臀部上的棘刺,长得更粗、更长、更多,其中最粗者宛若筷子,最长约达半米。每根棘刺的颜色都是黑白..
《森林中的绅士》PPT课件2 走进茅盾 文学史界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茅盾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
《森林中的绅士》PPT课件 作者简介 茅盾,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文学史界公认他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豪猪又叫箭猪,从它的背部到尾部,箭一样..
发布于:2020-05-03 11:06:04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多种用法,并能翻译课文;
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简介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
31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次年辞幕回乡。
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70岁才“撤帐归来”。
... ... ...
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缀行 屠大窘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目似瞑 隧入 狼亦黠矣 苫蔽成丘
再次标出下列各句的停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其一/犬坐于前。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要求:
1.掌握学案上的重点词、重点句。
2.记下自己的疑难。
3.目标:脱离注释及书,能流畅疏通全文。
... ... ...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开端)
时间:晚 地点:途中 人物:一屠,二狼
“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贪婪、凶狠
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发展)
1、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投以骨
2、“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
3、狼的狡猾体现在: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并驱如故”还可看出狼贪婪的特性
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1、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屠夫决定奋起自卫的句子: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狼呢?不敢前,眈眈相向
... ...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骨头已经没有了,然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译: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几刀把狼杀死了。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分析狼的特性:
1、“ 缀行甚远”
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并驱如故”
... ... ...
深层感悟:
学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从狼和屠户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狼的角度──不要以为凭借自己的凶狠狡猾,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样做的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不要贪婪等
屠户的角度──运用头脑、做事果断、镇静、机智、勇敢、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等
“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
“顾”“奔倚”“驰”“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
“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 ... ...
怎样理解本文的中心?
本文的主旨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
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
《狼》PPT优秀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初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中的细节..
《狼》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阅读素养 ◇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 ◇了解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训练点)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
《狼》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3.了解故事情节,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
发布于:2020-05-03 11:06:04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讲演稿的写作方法:
1.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听众一听了然。
2.应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包含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等等,用材料阐明观点。
3. 思路要清楚。分几个部分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有恰当的考虑和安排。
4.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口语,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1)前半部分抒发悲痛心情。因为英雄已死,无论对人类,对国家,还是对亲人,对朋友,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2)后半部分主要表达力量。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 ... ...
思路: 总—分—总
第一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部分(5-13):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部分(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思考问题: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像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 ... ...
调动知识储备,联系生活,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2.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3.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自豪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 ... ...
1.请同学们分类交流各国(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
2.根据各国航天科技的对比,讨论航天事业(成功)对于国家(可重点结合本国谈)的核心意义。
3.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经过预定太空飞行,航天员杨利伟顺利着陆。请你自主设计写作一篇演讲稿,用在庆功大会上演讲,借鉴、体现出《真正的英雄》中的好的写法,字数不限。
... ... ...
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我的太空之行》,“我”的身份可以是一个旅游观光者,也可以是一个科学家,也可以是外星人。
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可是,人类并不因此停步不前,而是总结教训,积蓄力量,继续前进,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科技奇迹。
《真正的英雄》PPT课件9 字词积累 哀悼 锲而不舍 勋章 锤炼 阴霾 孜孜不倦 企求 凝聚 战栗 拓荒 弥补 不朽 课文内容把握 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5-13:追忆几位献身的..
《真正的英雄》PPT课件8 写作背景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卡那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
《真正的英雄》PPT课件7 创设情境 假如你是里根总统,在挑战者号失事三天后,对这件航天灾难发表讲话,你会讲些什么内容? 1、字词 哀悼( ) 锲( )而不舍 勋( )章 锤( )炼 阴..
发布于:2020-05-03 11:06:03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卡那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坠入大西洋中。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转瞬间销于无形。美国全国上下悲痛万分,纷纷哀悼;全世界也为之震惊。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本文即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基本特点: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
... ... ...
哀悼 锲而不舍 勋章 锤炼
阴霾 孜孜不倦 家眷 企求 凝聚
战栗 拓荒 给予 弥补 不朽
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 ... ...
1、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英雄并不是靠人民的口头赞颂得到的,而是靠英雄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甚至付出生命换来的。
2、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进程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人类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灾难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但经过千锤百炼的人们能在灾难面前沉着站立并不畏艰险继续前进——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3.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自豪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为太空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其百折不挠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永远不死。由衷地表达了演讲人对英雄们的赞赏和怀念。
... ... ...
感知性阅读
你认为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分?
第一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部分:(5-13)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部分:(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你认为里根这篇深情并茂的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思想:哀悼遇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 ... ...
演讲中隐含的感情及其变化的脉络:
(1)前半部分抒发悲痛心情。因为英雄已死,无论对人类,对国家,还是对亲人,对朋友,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2)后半部分主要表达力量。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真正的英雄》PPT课件9 字词积累 哀悼 锲而不舍 勋章 锤炼 阴霾 孜孜不倦 企求 凝聚 战栗 拓荒 弥补 不朽 课文内容把握 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5-13:追忆几位献身的..
《真正的英雄》PPT课件7 创设情境 假如你是里根总统,在挑战者号失事三天后,对这件航天灾难发表讲话,你会讲些什么内容? 1、字词 哀悼( ) 锲( )而不舍 勋( )章 锤( )炼 阴..
《真正的英雄》PPT课件6 讲演稿的写作方法: 1.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听众一听了然。 2.应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包含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等等,用材料..
发布于:2020-05-03 11:06:03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哀悼 锲而不舍 勋章 锤炼
阴霾 孜孜不倦 企求 凝聚
战栗 拓荒 弥补 不朽
课文内容把握
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5-13: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 ... ...
(1)前半部分 抒发悲痛心情。因为英雄已死,无论对人类,对国家,还是对亲人,对朋友,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2)后半部分 主要表达力量。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 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
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这种百折不挠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绝不仅仅只属于美国精神,它是属于全人类的的。
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 ... ...
主题思想
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这篇演讲词虽然写的是美国人和美国事,写的是航天领域的事故,其意义却超越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和不同的科学领域,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由此说来,这里表达的思想不仅仅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
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这样的演讲,不是公文性的客套话,不是高高在上的领袖,居高临下的评价和盖棺定论。
演讲者在演讲中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因为是总统,所以他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因为是人民中的一员,所以他并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比别人高,而是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作者抓住英雄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一一展开深情追忆,使人感到,这些英雄原来也是活生生的平凡人。总统对每一位宇航员都非常熟悉,正因如此,他的演讲才是感人的,平易近人的,发自内心的,而非客套的。
... ... ...
《真正的英雄》PPT课件8 写作背景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卡那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
《真正的英雄》PPT课件7 创设情境 假如你是里根总统,在挑战者号失事三天后,对这件航天灾难发表讲话,你会讲些什么内容? 1、字词 哀悼( ) 锲( )而不舍 勋( )章 锤( )炼 阴..
《真正的英雄》PPT课件6 讲演稿的写作方法: 1.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听众一听了然。 2.应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包含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等等,用材料..
发布于:2020-05-03 11:06:03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质疑 故障 迄今
禁锢 门槛 赫赫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反对派对载人航天事业提出的问题
第二部分(2——8)针对质疑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人类不惜代价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部分(9——10)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思想意识。
2、细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语句,边读边思考:人类不间断地对载人航天进行探索研究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人类进行载人航天探索的目的,除了想利用太空资源,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外,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最重要的是,为了克服自然的束缚和禁锢,以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
... ... ...
1、学生提出疑难问句,表明自己的疑惑
2、理解关键语句
A、总有一天你要离开家,去外面的世界,那个终将属于你的世界。(“家”指什么?“那个终将属于你的世界”指什么?)
“家”指我们居住的地球。“那个终究属于你的世界”指浩瀚的宇宙太空。
B、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清楚自己要去向哪里,更不知道将会遭遇何种命运,但是他们出发了。没有这种气质,也许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森林里。(“这种气质”是什么?怎样理解“也许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意思?)
C、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付出了生命代价,不知道当时的人如何看,但我想今天应该没有人会嘲笑他的做法了,因为我们都已经能够很好地理解那个梦想的价值。(你认为“那个梦想的价值”是什么?)
3、文章引用宇航员遇难的人数和万户的传说有什么用处?
文章引用宇航员遇难的人数和万户的传说,是为了更有力地阐述作者的观点:航天探索意义重大,它承载的是整个人类对更大的自由的探求,惟其重大,才不畏艰难险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为此,航天探索精神更震撼人心,具有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 ... ...
主旨把握:
通过反对派们对载人航天事业的质疑所做出的解答,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人类对自然、宇宙探索的精神内涵与实质,高度赞扬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深刻地指出航天时代的探索成功与失败的宝贵历程,应该开启人类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PPT课件3 学习目标: 1.认识载人航天的意义。 2.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豪情。 一、读准下列字词。 迄今 禁锢 门槛 声名赫赫 凌云御风 翱翔天宇 二、用文中..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PPT课件2 作者简介 李方,笔名卧石,1957年生,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后又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现任新疆电视台舞台美术总监、美术指导,国家一级美术..
发布于:2020-05-03 11:06:03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李方,笔名卧石,1957年生,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后又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现任新疆电视台舞台美术总监、美术指导,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著名中青年书法家,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评定委员会主任、创作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其作品参加自治区书协主办的历届书展并屡屡获奖。2006年由新疆书协颁发并评为新疆“书法艺术贡献奖”,
学习目标:
1.认识载人航天的意义。
2.品析语言。
3.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豪情。
... ... ...
一、读准下列字词。
迄今 禁锢 门槛 声名赫赫
凌云御风 翱翔天宇
二、用文中词语表达下列意思。
1.强力限制 _______
2.很有名气 _______
3.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_______
... ... ...
原因:想利用太空资源,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最主要的原因:为了克服自然的束缚和禁锢,追求人类最大的自由。
“淡蓝色的光点”指什么?<暗淡蓝点>中的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这段话与我们进行载人航天探索有什么关系?
告诉人们要爱惜我们惟一的家园,也流露出人类并不满足于此,应寻找另外的生存空间.
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 ... ...
文章引用在航天事故中遇难的人数和万户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是为了更有力地阐述作者的观点:
航天探索意义重大,要不畏艰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PPT课件3 学习目标: 1.认识载人航天的意义。 2.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豪情。 一、读准下列字词。 迄今 禁锢 门槛 声名赫赫 凌云御风 翱翔天宇 二、用文中..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PPT课件 正确读音 质疑 故障 迄今 禁锢 门槛 赫赫 凌云御风 整体感知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反对派对载人航天事业提出的问题 第二部分(28)针对质疑层层..
发布于:2020-05-03 11:06:03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9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本文是一篇用______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___________者,____________ (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
... ... ...
1、读准字音
2、饱含感情朗读(充满乐观,铿锵有力)
分析课文重点词语
1、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崇山峻岭叠岭,绝壁断崖……
2、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3、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
4、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5、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6、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 ... ...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国情,当时中国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包括两点
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
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处境艰难”。
2、什么是课文中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是战胜国运的民族气质。“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 ... ...
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找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⑴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⑵用旅行来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⑶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的精神。
⑷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⑸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 ... ...
这些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起来。
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生命的前进?”请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谈谈当时中华民族的“崎岖险阻”“艰难境界”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9 学习目标 1.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气概。 2.分析比喻句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理解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培养学生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7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8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6 作者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20年9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
发布于:2020-05-03 11:06:02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气概。
2.分析比喻句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理解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钊选集》(1959年出版)、《李大钊诗选注》(1979年出版)。
... ... ...
理解重点词语
1、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2、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
3、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4、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5、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初读感知 理清思路
(1)体会文章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思考:“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1)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国家正处于坎坷、挫折、灾难深重的时期;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而自信的精神的人民。
... ... ...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2.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3.以旅途征人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5.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
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 ...
研读课文 解决疑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文章中第二、三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是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语意的重点是逼狭险峻的境界,第三段语意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推进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
... ... ...
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为什么?
在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那么,让我们“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艰苦奋斗中,体味振兴中华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否则中华民族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也只是一句空话。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8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7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8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6 作者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20年9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
发布于:2020-05-03 11:06:02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1、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 ... ...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
3、有人说第一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5、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 ... ...
仿句练习
例句: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学生仿写:今天是国庆节,我想起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时的情景,我想起为了这一天而奋斗而牺牲的人们;我看见英姿飒爽的军人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主席台;我听见那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回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我的家乡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大海边,海边是连绵的群山。那儿的山,回环曲折,削壁千丈,上山的路非常逼狭,下山的路又甚是崎岖,但是挑柴的老农,却如履平地,连山里的娃子们亦复如是。下过雨的傍晚,在山巅看晚霞,五彩斑斓,非常美丽,这时我们这些娃子们便会说,在那亘古的天空中,有个勤劳聪慧的姐姐,是她在用自己辛勤织就的彩锦把天空装扮得这样美丽。那儿的海平静时,犹如温柔娴静的少女,惊涛澎湃时,更像狂奔的野马。大山和大海,哺育了我们这儿的人们,我将永远爱我的家乡。
《土地的誓言》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重点)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
《土地的誓言》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2.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重点) 自主预习 走进..
《土地的誓言》PPT 第一部分内容:精彩开场词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
发布于:2020-05-03 11:06:02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理解文题“失根的兰花”的含义,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陈之藩,字范生,河北省霸州市人,曾赴美、英留学获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和香港的大学讲学。他的散文作品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文章写于20 世纪四十年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作者当时在美国留学,“ 洋装虽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 的他对当时的中国和自己的处境有感而作。
... ... ...
可以评点某个词语,某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可以感悟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
“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我们有理由更爱我们的国家,更爱我们的中华,让我们扎根于祖国这片沃土,让兰花茁壮成长!
《失根的兰花》PPT课件4 一、【学习风向标 】 明确目标 把握重点 1、理解本文 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失根的兰花》PPT课件3 一、踩碎一地寂寞跫音的陈之藩 (一)前言-文理全才陈之藩 (二)生平 1.陈之藩的求学过程 2.遥寄漂泊情-旅美小简、剑河倒影的心事 (三)结语-老朋友眼中..
《失根的兰花》PPT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理清脉络,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和写作手法,并能仿写。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感。 陈..
发布于:2020-05-03 11:06:02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关于《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一问世即风靡全球又历久不衰。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种文字。
据说除《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
在欧美国家是儿童的必读书。
前文有关情节:鲁滨孙为什么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鲁滨孙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从小就渴望航海,在18岁时,他不顾父母的一再阻挠,偷偷逃离家庭,出海经商。有一次遇上风暴,船上其余人全部遇难,只有鲁滨孙飘流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
... ... ...
从课文中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的人。
第一段中哪些词句表达了初上荒岛的鲁滨孙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情。
1.“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
2.“孤零零”
3.“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
4.“不幸”
5.“孤立无援”
6.“沮丧无聊”
... ... ...
第二段哪一句话说明,鲁滨孙已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智”占了上风?
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
归纳:身陷绝境的鲁滨孙认识到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1.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
2.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
3.后文他在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 ... ...
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所以我要把它的经过从头至尾,按着次序记下去。
第4、5两段,作者详细地写鲁滨孙怎样计算时间,我们该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这一举动?
掌握时间,是文明社会和文明人的标志。
记录时间,表明他不仅要解决物质的需要,还要解决作为文明人精神的需要。
也表明鲁滨孙不仅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出质量。
... ... ...
如何理解鲁滨孙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在这种荒岛上,相信上帝的存在是鲁滨孙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谁都需要有精神支柱。
《鲁滨孙漂流记》第四章:“由于读《圣经》和祈祷,思想变得高尚了,内心也有了更多的安慰,这种宽慰的心情我以前从未有过。”
第10段,写鲁滨孙记日记,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
1.记日记并不是为了留给后来的人看,而是为了精神有所寄托。——不仅要解决物质的需要,还要解决精神方面的需要。不仅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出质量。
2.日记中的“坏处”和“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身上所闪现的理性之光。
... ... ...
读一读,写一写
泅 作践 沮丧 搁浅
斫痕 日规 抵御 愁闷
孤立无援 冻饿之虞 闻所未闻
郑重其事 知足安命 不毛之地
不可思议 聊以自慰
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要努力看到积极因素,改变悲观绝望心理。
2.在逆境中不仅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出质量。
3.在逆境中,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执着顽强的生存信念。
4.要用理性战胜感情。
... ... ...
归纳: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1.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
2.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
3.后文他在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1.他的自我安慰,其实是在绝境中成功地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
2.这是用理智战胜感情的结果,闪现着人类理性的光芒。
... ... ...
《荒岛余生》PPT课件5 教学目标 一、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语言的能力。 二、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三、了解一点课文中涉及..
《荒岛余生》PPT课件4 笛福(Defoe,1660~1731)英国小说家。早年从事过许多行业,59岁开始写小说。受苏格兰水手真实遭遇的启发,于171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大受欢迎..
《荒岛余生》PPT课件2 笛福,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被称为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
发布于:2020-05-03 11:06:02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 ... ...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凄厉: (声音)凄凉而尖锐。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匍匐:爬行。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
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举例说明。
... ... ...
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表现他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 ... ...
写作借鉴:
1、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
二是详写了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2、从课文的详写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
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
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则可略或一笔带过;
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 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3、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 ... ...
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中心思想)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本文文体为: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9 作者简介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
《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8 背景资料: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
《登上地球之巅》PPT课件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砭骨、履践、崔巍、”等词语。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3.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发布于:2020-05-03 11:06:02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田晓菲,天津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在初中时她的第一本诗集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出版作品有诗集《爱之歌》,散文集《生活的单行道》。
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田晓菲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
... ... ...
学习目标:
1.能深刻认识北大的精神魅力。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3.能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白驹过隙( ) 蓦然( ) 积攒( )
絮语( ) 安恬( ) 樯橹( )
惆怅( ) 徜徉( )
摒弃( ) 迸溅( )穹隆( )
弹指( ) 撷取( )呜咽( )犀利( )
骤然( )
... ... ...
听读课文,仔细品味。然后讨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1)“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2)“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
(3)“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不系之舟:不靠岸、不停泊的船,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 ... ...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 ... ...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除了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如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感想,该怎么写?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自从 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我渴望_________,渴望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6 作者简介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5 田 晓 菲 1971年生,天津人。她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98年6月,田晓菲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4 作者简介: 田晓菲,1971年生,笔名宇文秋水,天津人。 她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 1998年6月..
发布于:2020-05-03 11:06:01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
3、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 ... ...
学习重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位著名散文作家的合称。
... ... ...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矣”的哀伤、惋惜之情。
了解“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邑人( ) 扳( )
环谒( ) 称( )
泯然( )
... ... ...
1、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3、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 ... ...
文言文句式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②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③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 ... ...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3):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1、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 ... ...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1)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2)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 ... ...
1、用词的精当传神。 “忽啼求之”中的“啼”字。
2、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 ... ...
1、《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 , 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
1、天才就是 ————(请你续写)。
2、想一想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警句。
《伤仲永》PPT课件10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
《伤仲永》PPT课件9 导入学习: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
《伤仲永》PPT课件8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 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道理。 读出停顿 1.借旁..
发布于:2020-05-03 11:06:01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
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道理。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 ...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题目中的伤是哀伤,叹息之意。
一、解释下列词语
隶 尝 书具 异 旁近 其 以 意 一 是
就 其 观 奇 宾客 利 谒 于 使
之 令 称 闻 自 复 焉 泯 然
通 悟 受 贤 卒 彼其 夫 固 已 耶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之贤也。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 ...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对这个故事发表了什么看法?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为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最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对成就人才很重要。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 ... ...
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从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突出了方仲永惟利是图的情景。这就是方仲永变成普通人的根本原因。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主旨)
本文叙议结合。1—2段是叙述,暗含主旨,第3段是议论,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本文先扬后抑,对比有力。先写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写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对“不使学”的做法的批判,突出中心。
... ... ...
1、《伤仲永》的作者是 宋的 ,他是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的意思是 。
2、联系上下文,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所指
代的内容。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3)父利其然也。( )
(4)稍稍宾客其父。( )
《伤仲永》PPT课件10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
《伤仲永》PPT课件9 导入学习: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
《伤仲永》PPT课件7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 3、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
发布于:2020-05-03 11:06:01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回顾旧知识:
1.小说有哪三个要素?
2.小说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学习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分析法,尝试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1、作者刻画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简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A、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B、语言描写:……对不重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内疚。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C、神态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故土的难舍,悲痛心理
D、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感。
... ... ...
2、默读11段至20段,思考:“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答:⑴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⑵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⑶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表露了自己的悲愤。
感情的变化:“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 ... ...
通过分析,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韩麦尔:是一个温和、严肃、忠心爱国的人。
小结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外貌描写: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这套漂亮的衣服呢?(请在原文找答案)
... ... ...
神态描写: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什么心理?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老师的举止和表情?
动作、神态描写;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另一方面表现他对国土沦丧的痛苦和悲愤,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感
... ... ...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他“高大”?
“惨白”是神态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悲痛;
“高大”表现了小弗朗士对老师爱国感情的崇敬。
通读课文,思考回答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一个阶段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心理。
《最后一课》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
《最后一课》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明..
《最后一课》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
发布于:2020-05-03 11:06:01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20年9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时年仅三十八岁。
这篇小品文写作的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帝国主义加紧了文化侵略。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满身伤病,步履维艰。
... ... ...
一 (xiè )千里 险(jùn)
丛山 (dié)岭 阻( yì )
逼狭(xiá) 奇趣横héng生
(qíqū)崎岖 浊zhuó流滚滚
⑴逼狭:狭窄。
⑵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⑶阻抑:阻挡、抑制。
⑷回环曲折:曲折环绕。
⑸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⑹雄健:强健有利。
⑺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 ... ...
思考:“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是民族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艰难”主要表现在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封建势力死灰复燃,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
这种趣味,挑战艰难,英勇斗争,为民族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是一种“战斗的欢乐”。
... ... ...
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找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⑴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⑵用旅行来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⑶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的精神。
⑷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⑸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 ...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吴趼人 《痛史》
一寸赤心惟报国。 ——陆游 《江北庄取米》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病起书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9 学习目标 1.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气概。 2.分析比喻句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理解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培养学生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8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7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8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
发布于:2020-05-03 11:06:01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8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0年10月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本文写于1923年。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陷于迷惘之中,在十字路口徘徊。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只有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当前所逢的史路,号召人民在艰难困苦中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的信心,全文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 ... ...
1.“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两个方面,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
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
2.“雄健的国民”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而是面对艰难险阻满怀斗争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 ... ...
形象的比喻
文章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起来。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比如:
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
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些比喻,既在说理,在鼓动民众;又在抒情,抒发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9 学习目标 1.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气概。 2.分析比喻句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理解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培养学生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8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PPT课件6 作者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20年9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
发布于:2020-05-03 11:06:01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写诗人勇敢地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 ...
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请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 ...
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 ... ...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 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外国诗二首》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重点)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蕴含的哲理。(..
《外国诗二首》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方法引领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外国诗二首》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诗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熟读并背诵本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发布于:2020-05-03 11:06:00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就这首诗设计一个问题,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首诗。
... ... ...
小组讨论(一)
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请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
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小组讨论(二)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 ...
《外国诗二首》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重点)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蕴含的哲理。(..
《外国诗二首》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方法引领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外国诗二首》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诗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熟读并背诵本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发布于:2020-05-03 11:06:00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名句积累——路
1.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4.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5.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其代表作有诗集有《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 ... ...
1、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 面对选择,陷入沉思……
2、写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3、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误而难以回头。
4、写诗人遥想未来:未选择的路或许更好……但现实无法回头。
整体把握: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 ... ...
1、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 ... ...
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未选择的路》 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外国诗二首》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重点)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蕴含的哲理。(..
《外国诗二首》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方法引领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外国诗二首》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诗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熟读并背诵本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发布于:2020-05-03 11:06:00
0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